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先秦两汉相人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3:32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相人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秦两汉相人 相人术 察形知性 察形知性进而知命 察形知命 流行


【摘要】:相人,俗称看相,是古代方术的一种,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雏形”可追溯至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先秦两汉是相人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先秦两汉时期的相人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的相人记载,对此时期的相人进行较为精准的界定,并对此研究对象的形成过程及其流行与发展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探讨。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探讨了相人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正文,共三章。 第一章主要通过区分相人、相人术、相术,以及相形与相行这两组概念,界定先秦两汉时期的相人。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先秦两汉相人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先秦两汉相人记载的分类,得出这一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察形知性”的阶段,这是相人的雏形期;“察形知性进而知命”的阶段,这是相人由“察形知性”向“察形知命”转变的过渡期;以“察形知命”为主的阶段,这是相人的定型期。在分析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以“命”观念的诞生及其与相人的结合作为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主要原因,以天人感应思想对相人的影响作为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先秦两汉相人的流行和发展。从相者身份的庞杂、相人术渗透之领域、相书的问世等三个方面论证先秦两汉相人流传之广与深。
【关键词】:秦两汉相人 相人术 察形知性 察形知性进而知命 察形知命 流行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92;K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第一章 相人释名14-21
  • 第一节 相人、相人术与相术的区别和联系14-17
  • 第二节 相人中的“相形”与“相行”17-21
  • 第二章 先秦两汉相人的形成21-31
  • 第一节 相人的“雏形期”——察形知性21-26
  • 一 春秋之前的“察形知性”21-24
  • 二 春秋迄两汉的“察形知性”24-26
  • 第二节 相人的“过渡期”——察形知性进而知命26-28
  • 第三节 相人的“定型期”——以“察形知命”为主28-31
  • 第三章 先秦两汉相人的流行与发展31-57
  • 第一节 相者身份的庞杂31-37
  • 一 相者的社会阶层31-34
  • 二 相者的地域分布34-37
  • 第二节 相人术渗透之领域37-53
  • 一 社会政治领域37-48
  • (一) 帝王维护统治、加强权威的工具37-40
  • (二) 政治家造反的借口40-41
  • (三) 统治阶层挑选继嗣与妃嫔的手段41-44
  • (四) 统治者“取士”的标准44-48
  • 二 民众生活领域48-53
  • (一) 交友、婚姻、仕途48-52
  • (二) 作为个体谋生手段52
  • (三) 其他52-53
  • 第三节 相书的问世53-55
  • 第四节 本章小结55-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4
  • 后记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清单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玉德;命相论与西汉政治[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2 昝风华;;汉代信仰风俗与班固及其《汉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晶波;相术起源与中国古代命运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舒大清;《左传》、《国语》相术预言略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叶会昌;简论《国语》中的相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刘玉堂;刘金华;;汉代相术管窥[J];江汉论坛;2006年11期

7 周晶纯;;《左传》人物祸福预言类型考论[J];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人物形貌描写的地理依据[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9 汝企和;两汉时期之相人术与汉代社会[J];齐鲁学刊;2005年05期

10 昝风华;;相人信仰与汉代历史散文[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家海;汉初巫风与《史记》书写[D];南京大学;2011年

2 刘启文;春秋战国识人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5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85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