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9:30

  本文关键词: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藏族文化 藏传佛教 本尊 四部瑜伽


【摘要】: 本尊在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化概念。它不仅是在藏传佛教修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藏传佛教宗教文化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三密加持思想在藏传佛教瑜伽修行体系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尊则在三密加持瑜伽修行中是一种具体的观修对象,也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和目的,所谓的本尊瑜伽就是运用本尊相来观修的修行体系。 藏族的本尊文化是一种范围比较大的综合性的文化,其中包括艺术、哲学、修行文化等等。其中本尊修行文化是有关本尊的诸多文化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本尊概念原本就是为了三密的修行而存在,其他有关本尊文化从此产生而发展。因此本尊的修行文化是其他有关本尊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原始性的文化。该论文讨论的就是这种作为本尊文化基础的有关本尊瑜伽修行体系及与它有关的一些思想内容。同时讨论了本尊概念的内涵和本尊的作用等。我认为,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把握本尊概念大概的面貌和内涵,也可以了解到本尊瑜伽体系的基本结构形态,这是该论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此项研究主要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主,根据该论的有关本尊的解释来讨论一下本尊的一些瑜伽修行体系及本尊概念的内涵。《密宗道次第广论》将密宗分成事续部、行续部、瑜伽续部、无上瑜伽续部等四部来解释密宗诸多三密修行体系。该论文则按照该论的这种分类,将本尊思想分成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四个阶段来讨论。 在论文中先讨论一下本尊瑜伽的基本组成部分即三密加持的内容和思想。其次,讨论事部的本尊瑜伽,主要以四支念诵静虑瑜伽为主。其次,讨论行部的本尊瑜伽,行部本尊瑜伽可分为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两部分。其次,讨论瑜伽部的本尊瑜伽,分为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来讨论。其次,讨论无上瑜伽部的本尊瑜伽,分别讨论生起次第本尊瑜伽的特点,生起次第瑜伽的一些内容,本尊和空性的关系等。 在讨论四部的本尊瑜伽之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本尊在密宗中是范围非常广的一个概念,不论是无上瑜伽体系,还是下三部瑜伽体系,本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整个密宗瑜伽体系都以本尊为基础,从此建立庞大的瑜伽体系。同时,可以看到显宗的诸多佛菩萨也在四部瑜伽中,常作为本尊而出现。因此可以说,佛菩萨也好,明王等神明也好,只要在三密本尊瑜伽体系中被请来做观想对象,都可以称得上是本尊。 在本尊瑜伽和大乘空性的关系上,也可以发现两者并不矛盾。密宗认为,本尊也是无自性空,通过本尊的观想可以消除诸多我执,,因此体悟空性也就成为了本尊瑜伽最大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藏族文化 藏传佛教 本尊 四部瑜伽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引言11-14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1-13
  • 第二节 研究方法13
  • 第三节 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13-14
  • 第二章 本尊与三密加持14-19
  • 第一节 本尊及三密加持简介14-15
  • 第二节 三密之身密15-17
  • 第三节 三密之语密17
  • 第四节 三密之意密17-19
  • 第三章 事部与本尊19-27
  • 第一节 事部简介19-21
  • 第二节 四支念诵静虑21-27
  • 一、自所依支21-24
  • 二、他所依支24
  • 三、专注心支及专注声支24-27
  • 第四章 行部与本尊27-32
  • 第一节 行部简介27-28
  • 第二节 有相瑜伽28-29
  • 一、外四支念诵28-29
  • 二、内四支念诵29
  • 第三节 无相瑜伽29-32
  • 第五章 瑜伽部与本尊32-37
  • 第一节 瑜伽部简介32-33
  • 第二节 有相瑜伽33-36
  • 一、缘粗天身四座瑜伽33-34
  • 二、缘细标帜四座瑜伽34-36
  • 第三节 无相瑜伽36-37
  • 第六章 无上瑜伽部与本尊37-47
  • 第一节 无上瑜伽部简介37-38
  • 第二节 无上部本尊瑜伽与下三部本尊瑜伽之区别38-39
  • 第三节 对治凡常慢及修习空性39-41
  • 第四节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41-42
  • 第五节 生起次第之阶位42-44
  • 第六节 生起次第之安住瑜伽44-47
  • 第七章 结言47-50
  • 参考文献50-51
  • 附录(主要单词的汉藏对照)51-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育德;;《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巡礼(二)[J];群文天地;2011年03期

2 王少云;;浅谈藏族文化的独特性[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3 闫晓玲;;试论藏传佛教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现实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桑吉扎西;岳丽彬;;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演出[J];佛教文化;2010年01期

5 屈波;王丽娜;;藏传佛教擦擦艺术的类型及其它[J];艺术.生活;2007年03期

6 角巴顿珠;;能治病的神秘藏娘塔之谜[J];西藏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7 谢佐;;记著名藏族文化艺术家华洛桑同志[J];群文天地;2011年05期

8 李国臣;;辽宁省举办首届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培训班[J];法音;2011年09期

9 邓亚楠;;论唐卡艺术设计的审美和膜拜功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沉洲;;心悬来世[J];广西文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2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4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10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军;丹珠昂奔眼中的藏族文化圈[N];北京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吴艳;才旺瑙乳:执着的藏族文化传播者[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贾学锋;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上)[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傅旭 苗春 徐红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藏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潘琼阁;藏传佛教:在脆弱的土地上守护生态天堂[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许显洛 华瑞;阿尼玛卿藏族文化中心落成[N];果洛报;2010年

7 记者 李亦恩;藏传佛教培训班学员来岳考察[N];岳阳晚报;2010年

8 记者 冯骥 常川;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N];西藏日报(汉);2010年

9 赵国栋 于转利;茶与藏传佛教[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彦龙;揭开藏传佛教神秘面纱的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白玛措;莲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6 段晶晶;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7 王延明;从牛马载信到移动通信[D];兰州大学;2010年

8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斯塔;本体、方法、境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美英;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冰洁;藏传佛教在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5 德却卓玛;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王书博;试论藏医学及其现代转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王文婷;梅卓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小兵;拉卜楞寺院装饰艺术审美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吉仁尼格;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世俗化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6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86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5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