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龙树与中国佛教哲学

发布时间:2017-09-03 20:11

  本文关键词:龙树与中国佛教哲学


  更多相关文章: 龙树哲学 中观 二谛 僧肇哲学 天台宗 三论宗


【摘要】: 龙树哲学的产生、发展与流变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主要方面。此项研究涉及到印度与中国两大文化系统,因此本文透过比较哲学和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对龙树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理论特征以及对中国佛教早期的学派、宗派思想的影响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论证龙树哲学及其方法论学说是影响和建构中国佛教哲学方法论系统,特别是隋唐佛教天台宗和三论宗教义学说的主要思想来源,强调这一交融发展的逻辑性。 本文透过汉藏两地以及印度关于龙树的传记和传说,对龙树的生平及其时代进行了认真剖析,认为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尽管充满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但神话的背后还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现有的中外文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进一步提出了有别于他人的关于龙树时代的看法,认为龙树可能就是活跃于公元二世纪初至三世纪初的历史人物。 通过对龙树的主要著作《中论》思想内容的分析,并结合与其他学派理论学说的比较,对龙树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进行了认真梳理,认为龙树在继承传统佛学如般若经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印度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奥义书的哲学概念,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关于龙树哲学的特色方面,本文通过对龙树哲学的中心概念“空”和“二谛”等学说的分析论证,认为龙树哲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破邪显正,鼓吹对空的直接观照;(二)、不信任任何世俗的名言概念;(三)、透过否定而辩证的论证形式以显示实相(真理)。本文认为龙树的空是辩证而超理性的,是直观、唯心的。它既不是所谓的绝对主义,也不是什么神秘主义或虚无主义,它的论证形式充满了逻辑与辩证法的意味。 本文还就龙树学说传入中国以前的般若学“六家七宗”的思想理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梳理,认为“六家七宗”的解空学说,是中国早期佛教“以玄解佛”的产物,也是格义佛学的逻辑必然。僧肇对般若学“六家七宗”的批判,体现了中国佛学从“以玄解佛”向“以佛解玄”阶段的过渡与转型,揭示了上承龙树中观之学,,下开隋唐三论宗思想之先河的僧肇哲学,既是对玄学的批判与总结,也是对玄学理论的丰富和补充。 在论证龙树哲学与僧肇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本文透过对僧肇的《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与龙树《中论》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僧肇所谓“物不迁”或“动静相即”思想,是在充分吸收龙树破时间的绵延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上,而加以贯通和发展的。他既进一步发展了佛学,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本体论哲学。 关于龙树哲学对中国佛教学派宗派的影响方面,本文着重就南北朝时期的三论学派和隋唐时期的天台宗和三论宗的思想渊源和哲学特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天台宗虽然在理论根源上宗奉《法华经》,但其教义的重要依据更在于龙树的《中论》和《大智度论》。而对于三论宗来说,无论是从其理论渊源上看,还是从它的宗派特征来看,都无不体现出龙树“破邪显正”、“破而不立”的中观思想的性格特征。因此,本文认为三论宗的思想学说与龙树的中观哲学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龙树哲学 中观 二谛 僧肇哲学 天台宗 三论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94
【目录】:
  • 导言6-14
  • 第一章 龙树的生平及其时代14-26
  • 第一节 龙树传记述评14-20
  • 第二节 龙树的主要著作20-22
  • 第三节 龙树的时代略考22-26
  • 第二章 龙树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渊源26-39
  • 第一节 社会背景26-29
  • 第二节 熟谙非佛教思想传统29-34
  • 第三节 受般若经思想的启发34-39
  • 第三章 龙树哲学的特色及其发展39-62
  • 第一节 “空”之哲学蕴涵39-43
  • 第二节 对“生”的否定和批判43-46
  • 第三节 对名言概念的态度46-48
  • 第四节 “二谛”安立的辨证关系48-50
  • 第五节 “空”不等于“虚无”50-51
  • 第六节 中观哲学的演变与发展51-57
  • 第七节 对吠檀多哲学的影响57-62
  • 第四章 龙树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62-81
  • 第一节 玄学氛围中的般若学六家七宗62-68
  • 第二节 鸠摩罗什与所传龙树中观学68-71
  • 第三节 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71-74
  • 第四节 僧肇思想与龙树中观哲学74-81
  • 第五章 龙树哲学与中国宗派佛教81-98
  • 第一节 南北朝学派思潮的涌现81-84
  • 第二节 天台宗的思想渊源84-87
  • 第三节 天台宗的思想特色87-92
  • 第四节 三论宗的思想渊源及其特色92-98
  • 结语98-100
  • 参考文献100-106
  • 后记10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涛;;根敦群培的真理观探析[J];学理论;2010年2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东明;宗喀巴中观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2 张凡;论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3 丛明超;《金刚经》注疏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姜姝;僧肇佛学中的庄学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文;《大智度论》中的空与菩萨修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87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87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