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巫者
发布时间:2017-09-04 17:14
本文关键词:魏晋的巫者
【摘要】:笔者试图从巫者政治地位的变迁、职事、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情况及其与道教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呈现魏晋巫者的历史面貌,进而分析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奥妙。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分为五章,按照四个层次进行论述。第一章的主旨是论证先秦至汉代官巫与民巫并存,二者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俱呈下降趋势。依据陶磊的巫统、血统理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指出在巫统与血统交争过程中,周公制礼使血统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巫者的地位出现重大变化。第二章则通过考究“太常”(奉常)、“太祝”、“少府”、“祠祀令”等官员的职事及其属员,论证魏晋时期,官巫已不复存在。通过分析有具体称谓的民巫资料,呈现民巫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家庭婚姻、文化程度、地域分布和种族成分等。巫者被排斥在职官系统之外,既是汉代巫者的诸多不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是魏晋统治者主动选择的结果;玄学兴起之后,唯心本体论代替神学目的论,更使巫者赖以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根本的挑战。巫者自身神圣性消失及其技能下降,也是巫者地位变化的一个因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论述巫者的职事及其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同时将其与汉代进行纵向比较,探究魏晋时期出现的变化及其原因。整体而言,魏晋巫者的职事有“交通鬼神”、“占卜预测”、“治疗疾病”、“参与丧葬”、“祝诅厌劾”等,与汉代相较,既有相承之法,复多差异之处。巫者通过职事效能的发挥,在民间多有作用,对皇室宗亲、官僚显贵等亦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受巫者影响所呈现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第五章从巫者与道教的关系这个角度剖析巫者群体的生存处境。政治变动和时势演化,促使魏晋巫者与道教并立而存,又对抗相生。从道巫之争的动机和策略中可以看出,道巫的相依与争斗,是巫统迫于来自血统势力的压力而进行的一种内部调和,这种调和成为巫者和道教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巫觋 魏晋 道教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92.5;K23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4
- 一、选题意义11-12
- 二、学术史回顾12-22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22-24
- 第一章 先秦至两汉的巫者24-35
- 第一节 先秦的巫者24-30
- 第二节 秦汉的巫者30-33
- 本章小结33-35
- 第二章 魏晋的巫者35-44
- 第一节 官巫何在35-39
- 第二节 以巫为职业的民巫39-43
- 本章小结43-44
- 第三章 魏晋巫者的职事44-67
- 第一节 交通鬼神44-49
- 第二节 占卜预测49-53
- 第三节 治疗疾病53-57
- 第四节 参与丧葬57-59
- 第五节 祈雨消灾59-61
- 第六节 祝诅厌胜61-66
- 本章小结66-67
- 第四章 巫者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67-83
- 第一节 皇朝君王67-72
- 第二节 皇室贵戚72-74
- 第三节 官僚士人74-77
- 第四节 普通民众77-82
- 本章小结82-83
- 第五章 魏晋巫者与道教的关系83-96
- 第一节 巫者与早期道教83-86
-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巫、道之争86-90
- 第三节 道、巫之争的动机和策略90-94
- 本章小结94-96
- 结语96-100
- 参考文献100-105
- 后记105-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熊;;尿浇“蝉翳叶”[J];大众文艺;2002年12期
2 赵容俊;;先秦巫者的战时活动考察[J];齐鲁文化研究;2013年00期
3 陈婧y~;;读巫者言[J];上海文化;2009年05期
4 罗厚立;葛佳渊;;走向跨学科的新史学[J];读书;1993年10期
5 赵容俊;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医疗活动[J];史学集刊;2004年03期
6 老湖;;老家植物志[J];美文;2005年09期
7 赵容俊;;文献资料中的“巫”考察[J];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1期
8 李晨升;;《文明的巫者——藏族社会的佛教》书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赵容俊;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救灾活动[J];殷都学刊;2003年04期
10 贾丽英;;告地书中“关内侯寡”“五大夫”身份论考[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书晓;魏晋的巫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2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9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