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张伯端内丹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22:10

  本文关键词:张伯端内丹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张伯端 内丹 性命双修 先命后性 援禅入道


【摘要】: 性命问题及生命的终极关切可以说贯穿于一切哲学和宗教。中国的儒道释各唱各的调,但归旨趋一。比较而言,寓“道”于术是道教对生命终极关切的显著特点。道教内丹道别具特色,兴盛于唐末至宋元。北宋内丹家张伯端正是丹道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以其《悟真篇》等一系列著作行世,继往开来,奠立了宋代以后内丹发展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张伯端的内丹思想析而为四: 其一、渊源有自,与《道德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以及钟吕内丹道存在着血脉渊源。 其二、融贯儒释道,援禅入道,力倡禅宗之“明心见性”。 其三、将精气神的理论发展为性命理论,遵循性命双修的宗旨,促进内丹理论体系的成熟。 其四、其内丹思想对南宗的开创以及后世内丹道教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张伯端的内丹思想特征可归纳为几点:道法自然、法于阴阳;援禅入道、性命双修。安顿心灵、超越生死。本论文以性命问题为纲,试对张伯端内丹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此乃全面了解道教思想史的需要,亦是挖掘其净化人生、探索生命、开发智力等社会功能为现实社会服务的需要。
【关键词】:张伯端 内丹 性命双修 先命后性 援禅入道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5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1
  • 第一章 张伯端内丹思想的形成背景11-22
  • 第一节 张伯端的生平与事业11-15
  • 一、生平与活动11-13
  • 二、著述及其思想13-15
  • 第二节 张伯端内丹思想溯源15-22
  • 一、外丹破内丹立15-18
  • 二、三教合一18-22
  • 第二章 张伯端的性命思想22-37
  • 第一节 精气神23-27
  • 第二节 性与命27-33
  • 一、儒释道论"性命"27-29
  • 二、张伯端论"性命"29-33
  • 第三节 道禅合一33-37
  • 第三章 性命双修的丹法体系37-61
  • 第一节 南宗丹法概要37-53
  • 一、筑基阶段38-41
  • 二、炼精化(?)41-47
  • 三、炼(?)化神47-51
  • 四、炼神还虚51-53
  • 第二节 "三关"修炼的丹法特点53-61
  • 一、方式:阴阳双修为正宗54
  • 二、宗旨:性命双修,仙佛合参54-56
  • 三、次第;以命取性,以性安命56-58
  • 四、作用:返本还源,性功为本58-59
  • 五、目标:无相法身,还虚合道59-61
  • 第四章 历史地位与影响61-68
  • 第一节 金丹南宗的开创及其传承61-63
  • 第二节 对传统道教的革新与发展63-64
  • 第三节 对后世道教的深远影响64-68
  • 一、南北宗合流,促进全真道内丹理论的完善64-65
  • 二、奠定明清内丹的理论架构65-68
  • 结语68-70
  • 附录70-76
  • 参考文献76-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78-79
  • 致谢79-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鹏程;;大西江派仙学述要[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朱越利;;《周易参同契》注者储华谷考[J];中国道教;2011年03期

3 郭健;;百回本《西游记》作者非元代全真教道士辨[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_5文江;;潘雨廷先生谈话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李安纲;;《西游记》与全真道文化[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安纲;;论《西游记》诗词韵文的金丹学主旨[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李安纲;;《西游记》主题是修心证道[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詹石窗;;白玉蟾诗词考论[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安纲;;美猴王为何西游?[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荣初 任福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结合[N];台州日报;2005年

2 学诚 中国佛教协会;和谐世界呼唤和谐宗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韩曙 潘涛 叶小力;苏北腹地火车响[N];新华日报;2000年

4 ;道教教派[N];贵州民族报;2007年

5 袁志鸿;道教的教理教义[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梁立新;打响宗教文化旅游品牌[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曹江红;首部研究全真派祖师图像的著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刘星;天台山:文化之光耀千年[N];台州日报;2005年

9 闫孟祥;宋代士人的三教观念[N];光明日报;2010年

10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学诚;和谐宗教产生于对话与合作[N];人民政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建洲;张伯端道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谢正强;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余强军;黄元吉内丹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张崇富;上清派修炼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徐平;丹道生命哲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珊珊;马钰孙不二夫妇对全真道的贡献[D];安徽大学;2010年

2 汤蓉岚;台州道教的发展源流及社会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3 贺可福;《性命圭旨》丹道理论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邹静;身体的符号和结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陈伟华;《修真辨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岑孝清;金丹派南宗“归根复命”思想试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王同印;陈撄宁仙学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章继成;论北宋前期词人的功名观及其创作[D];苏州大学;2009年

9 白兰静;明清时期道教女丹学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栗艳;“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94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794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