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对人类情绪反应的影响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20 00:04

  本文关键词:佛教对人类情绪反应的影响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民间信佛 禅修 情绪启动 点探测 情绪面孔 情绪图片


【摘要】:在中国,拜神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们祭拜的神种类繁多,在中国文化强大同化力的作用下,外来的宗教和土生土长的宗教互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多神崇拜的现象。大部分中国人所祭拜的鬼神来自道教、民间信仰以及佛教。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自产生后开始了漫长的广泛传播,在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下,发展为多种不同信仰形态。在中国民间的多神崇拜中,佛门圣者跟来自其他宗教的神明有着一个相似的作用,即众生将佛门圣者作为“消灾去祸”、“福佑还愿”的庇护神。人们也因为感觉有着强大后盾而得到了有效的心灵安抚。因此本研究将从情绪的角度出发,探索民间信佛对人们情绪的影响。研究一将通过两个实验对此加以验证。实验一运用阈下启动实验范式,利用佛教材料图片,使被试被动的引发出与佛教有关的经验,并形成特定准备状态,继而对随后情绪面孔的正负性判断造成影响。实验二运用相同的启动范式,要求被试对情绪刺激的效价值做出评分。研究一的两个实验结果说明:第一,佛教经验可以通过阈下启动引发,这种情绪准备状态对被试的认识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二,对于大学生被试而言,佛教材料与正性面孔、正性情绪图片有内在一致性,与负性情绪图片有内在不一致性。我们推测佛教的图像信息启动了被试对神明庇佑的的概念,也因此证明民间对佛教的理解更多的是其趋向积极,远离消极的一面。 然而,真正佛教的教义与民间佛教信仰相去甚远。对于其精髓,元音老人曾用四个字强调是“明心见性”。所有法门,一切经论都遵守同一个主旨,也就是如何带领修行者扫除妄念,实证真性,了知真心。研究二的两个实验分别使用点探测范式,结合SAM的情绪图片效价值评定程序,通过禅修者与普通群众的差异性比较来探索禅修对人情绪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禅修者对面孔情绪刺激在不同的呈现时间(100ms,500ms,1250ms)下均不显示有注意偏向;禅修者对正性和中性情绪图片的评分比普通人更偏向于中值5分,对于负性图片的得分也更偏向于中值5分。即禅修使人的情绪反应更加平和。研究二印证了禅修能提高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并能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本论文通过两个研究对佛教对情绪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民间佛教信仰和禅修法门的不同之处有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禅修作为一门情绪和认知的自我监控方法的认识。并且有助于推动佛学研究的“心理学化”。
【关键词】:民间信佛 禅修 情绪启动 点探测 情绪面孔 情绪图片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C91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文献综述7-15
  • 1.1 信佛在民间7-9
  • 1.1.1 民间拜神与“拜”佛7-8
  • 1.1.2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性成佛8-9
  • 1.2 殊胜法门之禅9-12
  • 1.2.1 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禅宗9-10
  • 1.2.2 内观、冥想与正念10-12
  • 1.3 研究的基本范式12-15
  • 1.3.1. 情绪启动范式12-15
  • 1.3.1.1 启动范式的缘起12-14
  • 1.3.1.3 阈下启动14
  • 1.3.1.4 SOA(Stimulus onset asynehrony)14-15
  • 1.3.1.5 情绪启动材料的创新15
  • 1.3.2. 点探测范式(dot-probe task)15
  • 2 问题提出15-16
  • 3 研究一 阈下佛教情绪启动对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反应影响16-25
  • 3.1 实验一阈下佛教情绪启动对情绪面孔判断的影响16-21
  • 3.1.1 研究目的16
  • 3.1.2 研究假设16-17
  • 3.1.3 研究方法17
  • 3.1.3.1 自变量17
  • 3.1.3.2 因变量17
  • 3.1.4 被试17
  • 3.1.5 研究工具17
  • 3.1.6 实验材料17
  • 3.1.7 实验程序17-18
  • 3.1.8 结果与分析18-21
  • 3.1.8.1 统计方法18-19
  • 3.1.8.2 描述统计19-20
  • 3.1.8.3 方差分析20
  • 3.1.8.4 简单效应分析20-21
  • 3.2 实验二 阈下佛教情绪启动对情绪图片判断的影响21-24
  • 3.2.1 研究目的21
  • 3.2.2 研究假设21
  • 3.2.3 研究方法21
  • 3.2.3.1 自变量21
  • 3.2.3.2 因变量21
  • 3.2.4 被试21-22
  • 3.2.5 研究工具22
  • 3.2.6 实验材料22
  • 3.2.7 实验程序22-23
  • 3.2.8 结果与分析23-24
  • 3.2.8.1 统计方法23
  • 3.2.8.2 描述统计23-24
  • 3.2.8.3 独立样本 t 检验24
  • 3.3 讨论24-25
  • 4 研究二:内观禅修者对情绪刺激源的反应倾向的研究初探25-37
  • 4.1 实验一习禅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基于点探测的实验研究26-30
  • 4.1.1 研究目的26
  • 4.1.2 研究假设26
  • 4.1.3 研究方法26
  • 4.1.3.1 自变量26
  • 4.1.3.2 因变量26
  • 4.1.4 被试26-27
  • 4.1.5 研究工具27
  • 4.1.6 实验材料27
  • 4.1.7 实验程序27-28
  • 4.1.8 结果与分析28-30
  • 4.1.8.1 统计方法28
  • 4.1.8.2 描述统计28-29
  • 4.1.8.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9-30
  • 4.2 实验二习禅者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效价评定30-35
  • 4.2.1 研究目的30
  • 4.2.2 研究假设30
  • 4.2.3 研究方法30
  • 4.2.3.1 自变量30
  • 4.2.3.2 因变量30
  • 4.2.4 被试30
  • 4.2.5 研究工具30
  • 4.2.6 实验材料30-31
  • 4.2.7 实验程序31-32
  • 4.2.8 结果与分析32-35
  • 4.2.8.1 统计方法32
  • 4.2.8.2 描述统计32-33
  • 4.2.8.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3
  • 4.2.8.4 评分值的简单效应分析33-34
  • 4.2.8.5 2×5 的方差分析(评分)34-35
  • 4.3 讨论35-37
  • 5 研究讨论37-39
  • 参考文献39-4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2-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涛;黄珊珊;黄月胜;孙孝游;郑希付;;PTSD青少年对威胁图片注意偏向的时程特点及习惯化倾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3期

2 周萍;陈琦鹂;;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3 周萍;李兰;;情绪启动:一次阈上与阈下启动研究的实验报告[J];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4 郑希付;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刺激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03年03期

5 徐岩,张亚旭,周晓林;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6 姜春萍,周晓林;情绪的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7 胡晓晴;傅根跃;施臻彦;;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8 徐朝旭;论禅宗心法及其与西方冥想观的异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钱铭怡,陈曦,钟杰;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差[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10 黄宇霞 ,罗跃嘉;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在中国的试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9期



本文编号:884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884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b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