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脱嵌”与新移民个体意义体系的建构——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青年多元信仰实践
本文关键词:“双重脱嵌”与新移民个体意义体系的建构——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青年多元信仰实践
【摘要】: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多元信仰对新移民个体意义体系建构的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中的新移民可能面临着"双重脱嵌"的境遇,这种悬置的状态会给他们带来归属的困境,在主流话语体系无法满足其意义需求时,包括占卜术在内的多元信仰为个体应对融入困境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持,也成为新一代重建文化信仰体系的尝试。这又与兴起于北美的"新世代运动"遥相呼应,成为当代世界宗教与信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
【关键词】: 社会流动 新移民 双重脱嵌 个体意义体系
【分类号】:B929
【正文快照】: “变迁”是描述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特征的重要词汇之一。技术的发展、人口的迁徙使人类摆脱了传统社会的时空限制,处于全球流动的状态中。由此产生的观念碰撞,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的交融又为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提供了新的资源。发端于北美地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以宁;;关于社会流动[J];读书;1990年11期
2 李家林;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杨豪;;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J];开放时代;2012年08期
4 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5 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刘洪;;论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上)[J];文化与传播;2013年03期
7 刘洪;;论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下)[J];文化与传播;2013年04期
8 金桂兰;;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兰台世界;2011年28期
9 杨豪;;中共革命与冀中乡村社会流动(1937—1949)[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先明;;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邓志强;;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7 崔凤;刘洁;;流入与流出:海岛渔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一个研究框架[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蒋星梅;;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青年的社会流动——以滇南L林业局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建民;万仁孝;;社会流动:新上海人中的两性差异与群体分化[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10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维斌;怎样拓宽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N];北京日报;2010年
2 山东德州职员 石敬涛;“拼爹”游戏引发社会流动板结[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张燕;“拼爹”争议源于社会流动焦虑[N];长春日报;2013年
4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N];江西日报;2004年
5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康继祥 李素新;农民社会流动的政策支持[N];农民日报;2006年
7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8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代际社会流动,仅仅是家庭的事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孟颖颖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如何扫清社会流动障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舒绍福;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N];学习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振坤;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路径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付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孔思亮;农民工的自雇创业与社会流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星;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前前;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何振球;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探析[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8 朱诚;产权保护、社会流动与冲突[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9 杨豪;中共革命与社会流动:以1937—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卓秋丽;社会流动视角下的留乡青年就地转移就业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63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6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