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6:38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石窟造像艺术 华夏美学 美学意蕴 石窟寺
【摘要】: 佛教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出现在公元前六至七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2~480年),尊称释迦牟尼。释迎牟尼在世的时候,极力反对个人崇拜,不主张涂画佛像,所以最初的佛教是不允许塑造偶像的。孔雀王朝的统治者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31年在位)大力提倡佛教,佛教成为印度国教后,佛教僧徒们在”观禅”的指导下,石窟这个作为容纳僧侣的场所中前所未有地雕刻出了佛教系列形象,真正意义上的佛教石窟造像才开始出现。从无像到有像是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特征,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是利用与创新的结果。由于印度的佛教盛行,教义远播中亚和西亚。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作为佛教艺术的产物也随即传入中国,与华夏文化相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称慕。 中国的石窟开凿约始于3世纪,盛行于5~8世纪,到16世纪基本结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自汉魏传入我国新疆地区至元明,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世界上石窟造像最发达的国家,石窟开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造像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举世罕见。这些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原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关。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而石窟寺中雕塑是石窟的主体。由于有体系化的造像,在多个文献中都有关于:“汉魏之后,像教浸兴。”“像教郁兴,灵仪遍峙。”的记载,因此亦被称为“像教”。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是历史的产物,是历代无名或有名的工匠们依据佛教经典创作的艺术品,从雕刻作品艺术角度来看,佛教石窟造像史则是一部“像”的艺术发展演变史。由于有较长的历史,石窟造像数量相当多,形式有石雕和彩塑两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艺术创作的演变发展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艺术创作的繁盛衰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盛衰又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佛教石窟造像作为“舶来品”,虽然在制作上有着仪轨量度的限制。但是,他更受到时代审美趣味的影响,不断为各时代艺术匠师所丰富,进而呈现出吸收和借鉴的一个转化过程。佛教石窟造像经历南北朝,逐渐形成适合中国人审美意趣的风格和造型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从至今存留的许多历代佛教石窟造像作品中可看出,佛、菩萨的面貌、形态、服装、衣饰等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从前秦起,佛教石窟造像的造型、样式、趣味和尺度逐渐汉化。成为唐代石窟佛教造像进入繁荣期的先决条件。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式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惟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其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故此,在研究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艺术特征时,我们只要抓住时代这一主脉络,就能找到它的发展规律以及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佛教石窟造像艺术 华夏美学 美学意蕴 石窟寺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的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11-13
- 1.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存在问题12-13
- 1.3 研究方法13-15
- 第2章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概述15-36
- 2.1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概念辨析及研究范畴15-16
- 2.2 中国石窟造像的起源与发展16-36
- 2.2.1 无像与有像——佛教石窟造像的由来16-21
- 2.2.2 释迦东行——佛教石窟造像的传入21-24
- 2.2.3 释迦盛行——中国石窟造像的兴起24-26
- 2.2.4 星罗棋布——中国石窟造像的分布26-36
- 第3章 中国古代各时期佛教石窟造像之流变36-91
- 3.1 华梵交融(十六国—北周):"临摹与俊逸"的衍生期37-58
- 3.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及文化特征37-38
- 3.1.2 魏晋南北朝之各时期石窟造像的造型手法38-54
- 3.1.3 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的艺术总风貌54-55
- 3.1.4 封建等级制和人体解剖学原理在石窟造像中的体现55-57
- 3.1.5 小结57-58
- 3.2 丰神情韵(隋朝—盛唐):"华美与博大"的中兴期58-71
- 3.2.1 隋唐时代的社会风貌58-59
- 3.2.2 隋唐石窟造像兴盛的原因59
- 3.2.3 隋唐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59-66
- 3.2.4 唐代石窟造像的分布状况66-71
- 3.3 盛降世俗(中唐—晚唐):"雍容与流畅"的转折期71-77
- 3.3.1 唐中晚期佛教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71-76
- 3.3.2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法相精神表征76-77
- 3.4 人皆佛性(五代—两宋):"世俗与雅丽"的突变期77-85
- 3.4.1 五代、两宋的社会风貌(公元907~1279年)77
- 3.4.2 宋代佛教石窟造像的艺术总貌77-79
- 3.4.3 石窟造像里的"东方维纳斯"79-83
- 3.4.4 宋代禅宗思想对佛教石窟造像的影响83-85
- 3.5 抱残守缺(元代—明清):"呆板与边缘"的衰败期85-87
- 3.5.1 元代石窟造像的造像风貌85-86
- 3.5.2 明清石窟造像的造像状况86-87
- 3.6 小结87-91
- 第4章 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美学意蕴91-96
- 4.1 和谐——中和之美91-92
- 4.2 传神——神形兼备92-93
- 4.3 气韵——境生像外93-95
- 4.4 崇高——乐舞精神95-96
- 结语96-98
- 参考文献98-101
- 致谢101-10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0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皮朝纲;姚振;王振东;;2008年度国内宗教美学研究寻踪[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葛川;张立乾;;佛教石窟寺地震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3年04期
3 张甜颖;;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桑春花;汉地佛教文化视觉符号的演变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李雪山;响堂山北齐石窟装饰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婕;云南汉传佛教罗汉造像艺术及其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2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9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