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思想融合 雕塑语言 北方地区 石窟 佛教造像
【摘要】: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也一并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自公元三世纪至十六世纪,前后绵延雕凿了1300余年,广布于中国大部分省、区,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佛教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前进,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也在唐代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 中原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占据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大部分,在一定区域内造像之间互相影响密切,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统治中心,所以研究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对研究中国整体的佛教造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区的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的实地考察和通过影音资料及互联网的资源对一些因受重点保护而未能实地参观的石窟进行研究,作者对中国唐代佛教石窟造像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唐代的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有了新的认识。佛教石窟造像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具有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等特点。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佛教思想的演变、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文化思想的融合、唐代石窟造像风格形成过程和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点三个方面对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中国古代雕塑往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佛教雕塑也是如此。随着佛教和佛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佛教石窟造像的题材、主题、艺术形式等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首先从文化思想的角度讨论唐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形成的文化因素,介绍了佛教的传入、佛学思想的演变和唐代的佛教概况,探讨了文化思想对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 其次,本文介绍了唐代石窟造像的题材,阐述原有佛教造像对中国的佛像石窟造像的影响,探讨了中国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的原因以及唐代绘画对石窟造像的影响。 最后,本文从雕塑的基本语言这一角度来分析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着重从石窟造像中雕塑空间的处理、中国佛教造像中的绘画因素、色彩在雕塑中的运用、以形写神的情感表达、装饰性图案在造像中的运用、造像程式化、雕塑技法这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用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造像进行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思想融合 雕塑语言 北方地区 石窟 佛教造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9.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0
- 一、文化思想的融合10-14
- (一) 佛教的传入和佛学思想的演变10-12
- (二) 唐代佛教概况12
- (三)文化思想对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12-14
- 二、唐代佛教石窟造像风格的形成14-19
- (一) 原有造像风格对唐代石窟造像的影响14-17
- (二) 唐代绘画对石窟造像的影响17
- (三) 唐代石窟造像的题材17-19
- 三、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19-27
- (一) 石窟造像中雕塑空间的处理19-20
- (二)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绘画因素20-21
- (三) 色彩在雕塑中的运用21-22
- (四) 以形写神的情感表达22-24
- (五) 装饰性图案在造像中的运用24
- (六)造像程式化24-25
- (七) 唐代佛教雕塑所采用的雕塑技法25-27
- 四、雕塑家27-29
-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1
- 附录31-33
- 后记3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天虹,周世超;孔子与老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比较及其现代意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唐云俊;东南地区的早期佛教建筑[J];东南文化;1994年01期
3 毛天虹;老子思想与隐性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田踊,曾祥娟;英汉语言地名文化之异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心喜;日本“遣隋使”来华目的及年次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屈雅利;林清玄散文的佛学风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王凤霞;佛道视镜下的“临川四梦”[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8 肖扬碚;生命的悲剧情结——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与悲情文学之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张和敬,卢生芹,陶胜先,杨平,方芳,沈丹萍;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崔炼农;三教合一对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素质的影响——兼评《宋代文学通论》[J];唐都学刊;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正晓;;太和年间造像的变化与演进——以太和十三年铭造像为中心[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2 王建舜;;云冈石窟双窟造像的审美文化研究——模式、分解与对称、互补[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钟武;王夫之诗学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6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7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8 崔红芬;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D];兰州大学;2006年
9 夏绪梅;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尚永琪;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安平;寻找精神家园[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逢成华;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汪洁;闽台宫庙壁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学成;白居易矛盾心态简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海波;语言游戏论与自然语言量化结构[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韩晶磊;道家思想之现代价值—老庄思想的传统诠释与现代重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金燕;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丽华;先秦几组天神词及其祭祀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沈晓武;柏拉图的人与自然的思想及其与老子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92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9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