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圣经犹太教之爱的观念

发布时间:2017-10-09 05:19

  本文关键词:论圣经犹太教之爱的观念


  更多相关文章: 圣经 犹太教 上帝 伦理 儒家 仁爱


【摘要】: 犹太文化是世界最主要的文化型态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犹太教以其重律法、重践行的特征为人们所熟悉。犹太教的律法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伦理思想在犹太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希伯来圣经诸多的伦理规范中,爱是摩西十诫的原则之一,是犹太律法的原则之一,是整个希伯来圣经的原则之一。爱在圣经犹太伦理中具有总体意义和价值,公正、公义、平等、怜悯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爱这一原则的解释。爱的观念在犹太教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学术界对它的讨论却与其重要程度相差悬殊。 希伯来语的“爱”是广泛地被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爱的一个词语。它本身的基本涵义是“给予”,然而它的内涵非常广阔,既可以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可以用来描述人与神圣物——上帝之间的情感。并且所给予之物也并不仅限于物质和经济层面,给予可以以仟何形式。 犹太教中爱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上帝爱人、人爱上帝和邻人之爱。其中,上帝爱人是犹太教中爱的根源,世界之所以有爱是因为它的创造者——上帝是慈爱的,他爱他的创造物——人类。上帝之爱是一切爱的源泉,标准和最终归宿;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是人对上帝的爱的回应。对上帝的爱是最根本的一种宗教情感,之所以要爱人如己是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人要模仿上帝,上帝是爱人的。爱上帝也是所有爱的终极指向。爱人如己是爱上帝的延伸和发展——爱上帝所造之物。它是圣经犹太教最主要的诫命之一,是圣经犹太伦理的核心主题之一。其它许多的伦理观念都是以它为根基,或者围绕它展开的。犹太人的宗教是从上帝出发、以上帝为终点的宗教。人从上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生命和诫条,他渴望上帝,走向上帝并且接近上帝。犹太人相信的善在上帝那里找到了它的确然性,是上帝将善放置于人间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所以圣经犹太教之爱的观点紧紧围绕着上帝展开,具有鲜明的神性特征。 圣经犹太教中爱的思想与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在社会价值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然而究其根源来说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想范式。圣经犹太伦理这种宗教文化形成的方式对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无启迪。研究早期犹太教爱的思想并合理汲取其中的优秀遗产,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又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文化进步与和谐世界的建构。 文章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述“爱”在犹太教,尤其是犹太伦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爱不仅是犹太伦理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犹太律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是希伯来圣经以及犹太律法的重要原则,其它众多方面的道德律法大多都依赖于它。通过爱,犹太教建立了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联系; 第二部分论述犹太教中爱的来源及其双向表现,即“上帝爱人”与“人爱上帝”。描述上帝的基本属性,突出其慈爱与怜悯。上帝是爱人的,表现在公义、惩罚、拯救等多个方面。人爱上帝是上帝对人的诫命也是人对上帝之爱的回应,人爱上帝表现在信仰、敬畏、谦卑、研习《托拉》、践行律法等方面; 第三部分论述犹太教的重要诫命之一“爱人如己”,作为对上帝之爱的回应,也是神圣之爱的重要延伸。爱人如己是犹太教的重要诫命之一,爱人的最终目的是爱上帝,这种爱是平等的、是超越性的、是神圣的。爱人如己要求爱一切人,包括异教徒甚至仇敌; 第四部分论述犹太教之爱的理论特征及其与儒家仁爱思想的比较。通过比较二者之不同,进一步理解圣经犹太教之爱的观念。鉴于其理论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分析儒家的仁爱思想的缺点与不足,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要点。
【关键词】:圣经 犹太教 上帝 伦理 儒家 仁爱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8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6
  • 一、爱在犹太教中的地位16-19
  • 二、上帝爱人与人爱上帝19-26
  • (一) 上帝的爱19-21
  • (二) 人爱上帝21-26
  • 三、爱人如己26-33
  • 1.与父母、老人28-29
  • 2.与兄弟29
  • 3.夫妻之间29
  • 4.与朋友29-30
  • 5.与敌人、异族人30-31
  • 6.与穷人、弱者31-33
  • 四、犹太教之爱的理论特征兼与儒家"仁爱"比较33-37
  • 结束语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洋,王晓凤;论犹太教在犹太民族历史转折时期的地位与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李秀琴;谈用现代技术整理研究古文献[J];北方论丛;2001年04期

3 李薇;旅华犹太侨民间的贝特·丁仲裁制度[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4 张淑清;对犹太人隔都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5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6 张玲;王玉琴;;论犹太教与犹太人、犹太历史的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王汉华;刘绪义;;巫:天使在人间——关于先秦诸子的发生学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汪海燕;解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析宪法修改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影响[J];当代法学;2005年02期

9 胡继华;诗学现代性和他人伦理——巴赫金诗学中的“他人”概念[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10 耿立进;龚晓s,

本文编号:998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98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