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三种典型淡水藻EOM组成特征及胞外氨基酸释放规律

发布时间:2018-02-16 02:17

  本文关键词: 有机氮 胞外有机物 氨基酸 贡献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了藻类EOM的类型和组成,探讨了藻类胞外氨基酸的释放规律.选取典型淡水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3种藻在生长稳定期EOM特征与胞外游离氨基酸、结合氨基酸的含量组成等差异.结果表明,藻类均可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释放到水体中;3种藻EOM中总色氨酸与总酪氨酸荧光强度关系分别为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喙头舟形藻、喙头舟形藻四尾栅藻铜绿微囊藻;藻胞外氨基酸中组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及丝氨酸含量均较高,苏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含量均较低;3种藻c(DFAAs)/c(DCAAs)的比值均较低,释放的氨基酸多数以蛋白质和多肽的形式存在;铜绿微囊藻胞外有机物(EOM)中ρ(DON)、ρ(TDAAs)及氨基酸对水体中DON贡献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31mg/L、5.35mg/L、69.08%,因此蓝藻水华暴发可能会增加水体的氨基酸浓度,加重水体有机氮负荷.
[Abstract]: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types and composition of algae EOM, the release regularity of extracellular amino acids of algae was studied. Microcystis aeruginosaer, Scenedesmus quadricauda and Navicula rhynchocephala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EOM characteristics and extracellular free amino acids of three species of algae in stable growth period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three 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ic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EEMs-PARAFAC) and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tryptophan and total tyrosin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n EOM of three species of algae were respectively: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yclophora aeruginosa, P. aeruginosa, P. aeruginosa, P. aeruginosa, P. aeruginosa, and P. aeruginosa,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tryptophan and total tyrosin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The contents of histidine, alanine, glycine and serine were higher in the extracellular amino acids of alginate. The contents of threonine, arginine and tyrosine were all lower. In the 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EOM), the contribution of 蟻 ~ (2 +) ~ (2 +) and amino acid to DON in water was the highest (1.31 mg / L ~ (5.35) mg / L ~ (-1)),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outbreak of Shui Hua may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amino acid and increase the load of organic nitrogen in water.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2-004)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艳珍;李效宇;张榜军;;河南省某水库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毒性测定[J];水利渔业;2007年06期

2 林必桂;杨柳燕;肖琳;曾巾;;赖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4 刘辉;吴同华;杨利平;周凤霞;曾清如;;铜绿微囊藻的分子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5 全水清;丁佳波;侯延鹏;;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王寿兵;许博;杨天翔;陈彦斌;樊正球;;九种中药植物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江林燕;江成;周伟;何义亮;;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原因[J];环境化学;2012年02期

8 连民,刘颖,俞顺章;氮、磷、铁、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9 张民,史小丽,蒋丽娟,杨柳燕,高光,秦伯强;两种外源性磷及振荡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10 黄斌,余国忠,栗印环;沸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杨柳燕;钟寰;秦伯强;肖琳;蒋丽娟;;底泥和铜绿微囊藻的磷迁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林莉;李青云;黄茁;吴敏;冯雪;卢云黎;;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的持续抑制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8 张睿;王广军;;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翠华;李国锋;吴彦;王玉;;用脉冲放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维昊;周连凤;张伟安;吴小刚;汪玉庭;宋立荣;;菖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辉;金鱼藻和水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朋飞;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5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游;稀土钕、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郝中n\;十种常见药用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洪旭鹭;有机农药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婷;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鲁男;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陈识文;外加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9 宋涛;一株气单胞菌胞外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崔晗;两种混合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14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14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a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