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植被与主要大型底栖动物某些生态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09:36
【摘要】: 本文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和野外控制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秋茄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植物叶片的摄食偏好和摄食量,大型底栖动物对秋茄凋落物的去除作用,以及大型底栖动物在摄食红树凋落叶的过程中对红树林土壤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秋茄红树林人工恢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于2005年7月(夏季)、2005年10月(秋季)、2006年1月(冬季)和2006年4月(春季),选择福建九龙江口恢复背景相似,林龄分别为4(K4)、7(K7)、19(K19)和43年(K43)的人工秋茄(Kandelia candel)林,以及两片光滩(NF1和NF2)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恢复时间的秋茄红树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以研究红树林恢复过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秋茄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大于毗邻光滩内的物种数量,K4、K7的物种数量大于K19和K43两片秋茄林内的物种数量。在获得的22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弧边招潮(Uca arcuata)、秀丽长方蟹(Metaplax elegans)、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为优势种。不同红树林样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也不同:秋茄幼林内的优势种为秀丽长方蟹,而弧边招潮则为光滩和K19、K43样地的优势种;腹足动物主要分布在K4、K7样地。大型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在秋茄林样地中的分布特征也因恢复时间而不同。弧边招潮在光滩的密度最高,在秋茄林幼林内较少分布。秀丽长方蟹在秋茄幼林内密度较高。可口革囊星虫在恢复时间较长的秋茄林内密度较大,而黑口滨螺则更多分布在秋茄幼林内。考虑到K19和K43两片秋茄林样地的植被特征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但与K4和K7不同,认为恢复时间达到19年后,秋茄红树林的植被和底栖动物群落的发育趋于稳定。也就是说,从植被特征和底栖动物群落两个方面看,人工秋茄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种植时间达到20年左右其发育可以趋于稳定。 2.九龙江口红树林内褶痕相手蟹对植物叶片摄食生态研究 通过室内模拟和野外现场实验,比较大型底栖动物中草食性物种褶痕相手蟹(Sesarma plicata)对3种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新鲜、凋落和腐烂叶片的摄食量,得出褶痕相手蟹对红树叶片的摄食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当同时供给相同状态的3种红树叶片,褶痕相手蟹对秋茄叶片具有较强的摄食偏好;对于同一物种但不同状态的红树叶片,褶痕相手蟹对腐烂叶片的摄食偏好强于凋落和新鲜的红树叶片。褶痕相手蟹对秋茄叶片和腐烂叶片的摄食偏好不受螃蟹个体大小的影响。在野外条件下,褶痕相手蟹对腐烂叶片也存在摄食偏好,但对红树种类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摄食偏好。红树叶片的营养特性影响褶痕相手蟹对不同种类和不同状态叶片的摄食偏好。叶片中较低的单宁含量和较高的含水量是引起相手蟹对腐烂叶片偏好的原因。叶片中的粗纤维含量是影响相手蟹对不同种类间的新鲜或者凋落叶片摄食偏好的最主要因素,而对不同种类的腐烂叶片的摄食偏好则与叶片中的含水率有关。 在实验室非选择性摄食实验中,褶痕相手蟹对9种不同叶片的摄食率也不同。对9种叶片的平均摄食率分别为0.101 gDW ind~(-1) d~(-1)(大个体)、0.055 gDW ind~(-1)d~(-1)(中等个体)和0.017 gDW ind~(-1)d~(-1)(小个体),分别对应研究的3种个体大小的螃蟹。在野外红树林中,褶痕相手蟹对9种红树叶片的摄食率与实验室条件下接近。 3.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蟹类对凋落叶片去除的季节动态 于2006年5月—2007年4月研究了红树林内的螃蟹对秋茄红树林凋落叶的去除率。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每月的凋落叶生产力为0.85~3.86 gDW m~(-2)d~(-1),生产力在5、8、10和11四个月份较高。全年的凋落叶生产力为6.48 t ha~(-1)a~(-1)(1.81 gDW m~(-2)d~(-1))。秋茄林内地面现存凋落叶的全年平均生物量为7.78 gDW m~(-2),最低出现在11月,为1.23gDWm~(-2),最高出现在4月,为16.18 gDWm~(-2)。 秋茄林内螃蟹对凋落叶的全年平均去除率为0.59 gDW m~(-2)d~(-1)。螃蟹对凋落叶去除率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凋落叶的去除率(12月—2月)介于0.07~0.09 gDW m~(-2)d~(-1),明显低于其他月份(0.59~1.18 gDW m~(-2)d~(-1))。被螃蟹去除的凋落叶占全年凋落叶生产力的33%,凋落叶去除率占凋落叶生产力的比例最高出现在9月(76%),最低出现在冬季(12—2月)。因此推断随潮水输出的凋落叶占全年凋落叶的67%,为444.07 gDWm~(-2)。 被螃蟹去除的凋落叶大部分被螃蟹拖至洞穴内并贮存,在地面摄食的叶片只占被去除凋落叶的12%。凋落叶的去除率、螃蟹对凋落叶的地面摄食率,以及被去除的凋落叶的比例与大气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4.褶痕相手蟹摄食凋落叶对红树林底质特性的影响 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内关键种褶痕相手蟹的活动和摄食行为对红树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和土壤酶活性的作用,以及螃蟹排泄物在叶片中营养元素的归还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螃蟹的活动显著提高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并且抑制土壤的脲酶活性,但是螃蟹活动对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磷酸盐和氨态氮含量没有显著的作用,对土壤中的水解酶、蛋白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也没有显著作用。通过摄食秋茄凋落叶,褶痕相手蟹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中的蛋白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也相应地增强。褶痕相手蟹摄食1 g秋茄凋落叶后,分别有154.94 mg和10.26 mg有机碳和总氮转化并累积在土壤中。 在去除螃蟹排泄物后,土壤中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降低,磷酸盐含量增加,表现出与螃蟹摄食作用相反的影响,证明螃蟹排泄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重要媒质。
【图文】:
233底内动物群落的密度和生物量4个季度底内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6片样地间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图2一2和图2一3),最大密度出现在春季的K43样地 (768indm一2)。多毛类在密度上占优势,以小头虫(C即 itellacaPitata)和背妇虫 (Notomastuslatericeus)为主。甲壳类在密度上仅次于多毛类,,以弧边招潮和秀丽长方蟹为主。冬季底内动物生物量较低,6片样地介于20.52一 35.19gm一2之间,而春季和夏季较高。尽管多毛类的密度较高,但其生物量较低。底内动物的生物量以甲壳类为主,光滩甲壳类生物量常比红树林样地高(图2一3)。甲壳类的优势种为弧边招潮和秀丽长方蟹,但弧边招潮在幼林内较少分布
分别介于1一10和1一 15indm一2之间(图2一4)。4个季度K19和K43的密度均较低,最大仅为 6indm一2。而两片幼林K4和K7内腹足类的密度较大,主要由优势种黑口滨螺组成。腹足类的最大生物量出现在春季的K4样地,为 11.74gm一2。K19和K43的生物量也低于两片幼林。腹足类密度K4通常高于K7,而K19、K43则低于K4、K7,表明腹足类密度随秋茄红树林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减少。K4和K7腹足类生物量在春季较高,而K19和K43在夏季较高,且全年表现为K19、K43低于K4、K7。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171
本文编号:2638817
【图文】:
233底内动物群落的密度和生物量4个季度底内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6片样地间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图2一2和图2一3),最大密度出现在春季的K43样地 (768indm一2)。多毛类在密度上占优势,以小头虫(C即 itellacaPitata)和背妇虫 (Notomastuslatericeus)为主。甲壳类在密度上仅次于多毛类,,以弧边招潮和秀丽长方蟹为主。冬季底内动物生物量较低,6片样地介于20.52一 35.19gm一2之间,而春季和夏季较高。尽管多毛类的密度较高,但其生物量较低。底内动物的生物量以甲壳类为主,光滩甲壳类生物量常比红树林样地高(图2一3)。甲壳类的优势种为弧边招潮和秀丽长方蟹,但弧边招潮在幼林内较少分布
分别介于1一10和1一 15indm一2之间(图2一4)。4个季度K19和K43的密度均较低,最大仅为 6indm一2。而两片幼林K4和K7内腹足类的密度较大,主要由优势种黑口滨螺组成。腹足类的最大生物量出现在春季的K4样地,为 11.74gm一2。K19和K43的生物量也低于两片幼林。腹足类密度K4通常高于K7,而K19、K43则低于K4、K7,表明腹足类密度随秋茄红树林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减少。K4和K7腹足类生物量在春季较高,而K19和K43在夏季较高,且全年表现为K19、K43低于K4、K7。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17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燕婷;张再旺;唐以杰;陈康;刘本汉;方展强;;淇澳岛两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J];生态科学;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638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3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