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X24;F3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进展
1.2.2 国内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方法
2.2.2 技术路线
2.3 数据获取与处理
第三章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支撑理论
3.1.1 生态承载力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4 循环经济学原理
3.2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3.2.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概念
3.2.2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内涵
第四章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1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原则
4.2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县域经济体特点分析
4.2.2 县域土地资源友好型利用的影响因素
4.3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及指标体系含义
4.3.2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4.3.3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特征
4.3.4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4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方法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2 AHP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4.4.3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4.4.4 土地环境友好型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
4.4.5 县级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度分级
第五章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构建与设计
5.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分区原则和依据
5.1.1 分区遵循的基本原则
5.1.2 分区遵循的基本依据
5.1.3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原则
5.2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构建的技术路线
5.3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类型设计
5.3.1 平原区农林牧环境友好型复合生态用地模式
5.3.2 山区、丘陵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用地模式
5.3.3 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3.4 城郊生态农业模式
5.3.5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模式
5.3.6 城市建设用地“退二进三”和郊区生态工业园模式
5.3.7 农村建设用地“集中”整理和村内挖潜整理模式
第六章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实例
6.1 研究区域简介
6.1.1 土地资源环境
6.1.1.1 地形地貌
6.1.1.2 水资源状况
6.1.1.3 土壤资源状况
6.1.1.5 植物资源
6.1.2 社会经济条件
6.1.3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6.1.3.1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规模
6.1.3.3 历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6.1.3.4 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分析
6.1.3.5 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6.2 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
6.2.1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数据来源
6.2.2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6.2.3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
6.3 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评价
6.3.1 单指标多角度评价
6.3.1.1 生态环境友好性评价
6.3.1.2 经济可行性评价
6.3.1.3 社会可接受性评价
6.3.1.4 单指标多角度评价结果
6.3.2 综合指数评价
6.4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分区
6.4.1 系统聚类分析划分评价结果
6.4.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6.5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
6.5.1 Ⅰ类生态协调区
6.5.1.1 优良平地区农林牧环境友好型复合生态用地模式
6.5.1.2 盐化潮土生态用地模式
6.5.1.3 沙岗生态用地模式
6.5.1.4 农村居民点生态用地模式
6.5.2 Ⅱ类生态控制区
6.5.2.1 岗丘区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畜禽—沼—草—果”模式
6.5.2.2 官亭佛耳岗水库区“畜禽—沼—草—果—鱼”模式
6.5.3 Ⅲ类生态建设区
6.5.3.1 市区用地环境友好型模式
6.5.3.2 城乡交错带用地环境友好型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著作和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德华;陈秋林;汪子一;;关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1期
2 周炳中,杨浩,包浩生,赵其国,周生路;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5期
3 吕晓剑;冯长春;郭怀成;;武汉汉阳湖区土地资源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4 刘彦随,鲁奇;苏南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5 彭建,王仰麟,宋治清,景娟,丁艳;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年02期
6 秦明周;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土壤;1998年04期
7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3期
8 穆广荣,陆效平;土地资源的平衡方式和可持续利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06期
9 尹君;可持续土地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冯健;苏南大型集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云峰;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县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肖丽;GIS支持的宝应县土地利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梅昀;土地资源保护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2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