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发布时间:2020-10-16 03:35
   土地资源是一种自然、经济和社会三者的综合作用体,是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结纽带,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外业实地调查、内业资料收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获取和处理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主要理论依据,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县域尺度上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分级系统和分级标准,提出了以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评价方法。以河南省长葛市(县级)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型利用状况,并依据对长葛市土地利用现状、动态变化以及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评价的结果,设计提出了针对长葛市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总结提出了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思想、系统科学理论、生态农业理论等,针对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状况及其特点,进一步研究分析提出了其概念内涵。 研究认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的一种在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下不产生负外部性或者负外部性最小化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土地利用模式。 (2)深入研究了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原则、方法和过程,以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和元指标层等4个层次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设置了37个评价元指标,构建了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3)以典型县域—河南省长葛市(县级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综合评价得出:11年间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从总体上而言是不断缓慢提高的,从2000年的0.6389提高到了2010年的0.7931,标准值上升了0.1548,年平均提高0.01408,长葛市的土地利用水平从不友好阶段逐步过度到了临界友好阶段,直至过度到目前的基本友好阶段,其中,社会可接受性水平对土地环境友好利用水平的贡献最大,11年间标准值上升了0.3639,其次是经济可行性,11年间标准值上升了0.1891,生态环境友好性水平对土地环境友好利用水平的贡献最小,其标准值在这11年间仅上升了0.0275。 (4)研究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方法,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根据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依据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长葛市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划分为3类不同的地区,即3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Ⅰ生态协调区、Ⅱ生态控制区和Ⅲ生态建设区,并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提出了相应区域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核心内涵。本文分析提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系统科学理论、生态农业等理论;针对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进一步对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归属、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概念、内涵及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认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时空上的延伸,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利用领域的运用和深化,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本文提出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原则、方法和过程都应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从生态环境友好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构建了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在土地环境友好型评价中同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整体校正的思路。 (3)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分区设计思想。在综合分析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根据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实地调查、专家咨询、归纳法和GIS技术等技术和方法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和利用模式规划,获得符合区域特点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整体规划方案。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X24;F30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进展
        1.2.2 国内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方法
        2.2.2 技术路线
    2.3 数据获取与处理
第三章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支撑理论
        3.1.1 生态承载力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4 循环经济学原理
    3.2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3.2.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概念
        3.2.2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内涵
第四章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1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原则
    4.2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县域经济体特点分析
        4.2.2 县域土地资源友好型利用的影响因素
    4.3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及指标体系含义
        4.3.2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4.3.3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特征
        4.3.4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4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方法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2 AHP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4.4.3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4.4.4 土地环境友好型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法
        4.4.5 县级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度分级
第五章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构建与设计
    5.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分区原则和依据
        5.1.1 分区遵循的基本原则
        5.1.2 分区遵循的基本依据
        5.1.3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原则
    5.2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构建的技术路线
    5.3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类型设计
        5.3.1 平原区农林牧环境友好型复合生态用地模式
        5.3.2 山区、丘陵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用地模式
        5.3.3 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3.4 城郊生态农业模式
        5.3.5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模式
        5.3.6 城市建设用地“退二进三”和郊区生态工业园模式
        5.3.7 农村建设用地“集中”整理和村内挖潜整理模式
第六章 县级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实例
    6.1 研究区域简介
        6.1.1 土地资源环境
            6.1.1.1 地形地貌
            6.1.1.2 水资源状况
            6.1.1.3 土壤资源状况
            6.1.1.5 植物资源
        6.1.2 社会经济条件
        6.1.3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6.1.3.1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规模
            6.1.3.3 历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6.1.3.4 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分析
            6.1.3.5 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6.2 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
        6.2.1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数据来源
        6.2.2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6.2.3 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
    6.3 长葛市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水平评价
        6.3.1 单指标多角度评价
            6.3.1.1 生态环境友好性评价
            6.3.1.2 经济可行性评价
            6.3.1.3 社会可接受性评价
            6.3.1.4 单指标多角度评价结果
        6.3.2 综合指数评价
    6.4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分区
        6.4.1 系统聚类分析划分评价结果
        6.4.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6.5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
        6.5.1 Ⅰ类生态协调区
            6.5.1.1 优良平地区农林牧环境友好型复合生态用地模式
            6.5.1.2 盐化潮土生态用地模式
            6.5.1.3 沙岗生态用地模式
            6.5.1.4 农村居民点生态用地模式
        6.5.2 Ⅱ类生态控制区
            6.5.2.1 岗丘区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畜禽—沼—草—果”模式
            6.5.2.2 官亭佛耳岗水库区“畜禽—沼—草—果—鱼”模式
        6.5.3 Ⅲ类生态建设区
            6.5.3.1 市区用地环境友好型模式
            6.5.3.2 城乡交错带用地环境友好型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著作和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德华;陈秋林;汪子一;;关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1期

2 周炳中,杨浩,包浩生,赵其国,周生路;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5期

3 吕晓剑;冯长春;郭怀成;;武汉汉阳湖区土地资源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4 刘彦随,鲁奇;苏南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5 彭建,王仰麟,宋治清,景娟,丁艳;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年02期

6 秦明周;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土壤;1998年04期

7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3期

8 穆广荣,陆效平;土地资源的平衡方式和可持续利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06期

9 尹君;可持续土地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冯健;苏南大型集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云峰;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县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肖丽;GIS支持的宝应县土地利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梅昀;土地资源保护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2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2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