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学位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17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的生成、氧化与传输'> 1.2.1 泥炭地CH4的生成、氧化与传输
4排放通量时空变化'> 1.2.2 泥炭地CH4排放通量时空变化
2排放通量原理'> 1.2.3 泥炭地CO2排放通量原理
2排放通量时空变化'> 1.2.4 泥炭地CO2排放通量时空变化
1.2.5 泥炭地碳储量
4排放通量的影响'> 1.2.6 人类活动对泥炭地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2排放通量的影响'> 1.2.7 人类活动对泥炭地CO2排放通量的影响
1.2.8 人类活动对泥炭地碳储量的影响
1.2.9 我国泥炭地碳通量和碳储量的研究
1.3 问题及研究趋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和植被类型
2.2 研究方法
2.2.1 气体样品的采集方法
2.2.2 环境因子的测定
2.2.4 植被生物量的测定
2.2.5 土壤剖面取样
2.2.6 室内试验处理
2.2.7 植被和土壤碳质量分数分析测定
2.2.8 土壤全氮和pH测定
2.2.9 数据处理
4排放通量'>第三章 若尔盖高原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H4排放通量
3.1 研究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点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 3.2.1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
4排放通量年际变化'> 3.2.2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H4排放通量年际变化
4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 3.2.3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H4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
3.3 讨论
4排放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其影响因子'> 3.3.1 泥炭地CH4排放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其影响因子
4排放年际变化规律与其影响因子'> 3.3.2 泥炭地CH4排放年际变化规律与其影响因子
4排放空间变化与其关键影响因子'> 3.3.3 泥炭地CH4排放空间变化与其关键影响因子
3.4 本章小结
2排放通量'>第四章 若尔盖高原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O2排放通量
4.1 研究样点和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2排放通量季节变化'> 4.2.1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O2排放通量季节变化
2排放通量年际变化'> 4.2.2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O2排放通量年际变化
2排放通量空间变化'> 4.2.3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CO2排放通量空间变化
4.3 讨论
2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其影响因子'> 4.3.1 泥炭地CO2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其影响因子
2排放通量年际变化与其影响因子'> 4.3.2 泥炭地CO2排放通量年际变化与其影响因子
2排放通量空间变化与其关键影响因子'> 4.3.3 泥炭地CO2排放通量空间变化与其关键影响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若尔盖高原自然和排水泥炭地碳储量
5.1 研究点位置和研究方法
5.1.1 取样点位置
5.1.2 植被和土壤取样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碳储量
5.2.2 土壤有机碳储量
5.2.3 生态系统碳储量
5.3 讨论
5.3.1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植物碳储量
5.3.2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5.3.3 自然和排水泥炭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放牧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1.1 实验设计
4和CO2排放通量采集'> 6.1.2 CH4和CO2排放通量采集
6.1.3 环境因子观测
6.1.4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环境非生物因子和植物生物量
4和CO2排放的影响'> 6.2.2 放牧对泥炭地CH4和CO2排放的影响
4和CO2排放通量与水位和温度的关系'> 6.2.3 CH4和CO2排放通量与水位和温度的关系
6.3 讨论
4排放的影响'> 6.3.1 放牧对泥炭地CH4排放的影响
2排放的影响'> 6.3.2 放牧对泥炭地CO2排放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放牧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的影响
7.1 研究点概况和研究方法
7.1.1 研究点概况
7.1.2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放牧对泥炭地植物碳储量的影响
7.2.2 放牧对泥炭地土壤容重、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7.2.3 放牧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7.3 讨论
7.3.1 放牧对泥炭地植物碳储量的影响
7.3.2 放牧对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7.3.3 放牧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本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建辉;;多云天气异戊二烯排放通量的计算[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2 王德宣;;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研究[J];湿地科学;2010年03期
3 白建辉;林凤友;万晓伟;Guenther Alex;Turnipseed Andrew;Duhl Tiffany;;长白山温带森林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通量[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4 吴丰成;谢品华;李昂;司福祺;窦科;刘宇;徐晋;王界;;基于车载被动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的甲醛排放通量遥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11期
5 白建辉,Bradly Baker;热带人工橡胶林异戊二烯排放通量的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6 杨萌;李红丽;雷霆;周延;吕偲;李丽;雷光春;王景仕;卢小刚;;北京密云水库甲烷排放通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湿地科学;2011年02期
7 胡蓓蓓;谭永洁;王东启;邓焕广;李扬杰;虞中杰;陈振楼;;冬季平原河网水体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特征及排放通量[J];中国科学:化学;2013年07期
8 李玉娥,林而达,谢军飞,杨志伟;我国东部样带土地利用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9 万晓红;周怀东;王雨春;刘玲花;陆瑾;;白洋淀湖泊湿地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初探[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10 白红英,韩建刚,张一平;覆盖种植措施对农田土壤中N_2O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杨杰;植被在长江口湿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文昌;人类活动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和碳储量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徐坤;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地土壤碳氮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4 李德军;珠江三角洲森林和蔬菜地土壤一氧化氮排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5 郭李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6 王薇;温室气体及其稳定同位素排放通量测量技术和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宝玉;森林土壤汞排放通量的现场测试[D];清华大学;2014年
2 沈仕洲;沼液灌溉条件下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孙伟军;设施蔬菜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及其产生途径[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清磊;胶州湾典型滨海湿地CO_2排放通量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5 陈思;外源C、N添加对冻结过程中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旭燕;不同施氮水平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CH_4、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7 廖稷;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颉;中国燃煤氮排放通量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雷波;闽江河口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兴;南京市受污染水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4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