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绍兴城区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来源及大气反应活性

发布时间:2020-10-25 18:18
   研究了2019年夏季(8月)绍兴城区的烷烃、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VOCs)、腈7类共98种VOCs的特征、来源及大气反应活性。结果表明,7类VOCs的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烷烃(24.29μg/m3)卤代烃(17.17μg/m3)芳烃(15.89μg/m3)含氧VOCs(14.72μg/m3)烯烃(4.06μg/m3)炔烃(1.23μg/m3)腈(0.27μg/m3)。烃、腈和卤代烃白天浓度低,夜间浓度高,含氧VOCs基本上终日保持稳定。白天交通排放的贡献较为显著;夜间除交通排放外,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使用对绍兴城区夏季VOCs也有重要影响。此外,VOCs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长距离气团传输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烯烃、芳烃是绍兴城区夏季最具大气反应活性的VOCs。
【部分图文】:

日变化,绍兴,气团,挥发性


由表2可知,白天和夜间的T/B分别为1.94、3.17,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T/B夜间较高,说明除交通排放外,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使用对绍兴城区夏季VOCs的夜间来源有重要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绍兴城区存在不少医药化工、纺织印染等企业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且含有大量甲苯[17]。绍兴城区夏季白天的T/B小于等于2,主要是由于机动车活动较为频繁,交通排放的贡献较为显著。白天和夜间的X/E分别为2.03、2.76,均小于3,说明绍兴城区夏季大气VOCs受到一定程度的长距离气团输送影响,并且气团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图2 气象条件的日变化特征

日变化,反应活性,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的日变化特征

绍兴城区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来源及大气反应活性


7类VOCs的白天/夜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古月;刘晔;;镇江市东部片区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分析与来源解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年03期

2 王晨宇;连进军;谭培功;冯丽娟;李先国;;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有机物[J];化学分析计量;2006年06期

3 罗家琪;;挥发性有机物新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21期

4 陆志家;耿秀华;;挥发性有机物快速检测应用于化工企业遗留场地调查[J];区域治理;2019年35期

5 时军波;李磊;武新华;张冲;许慧;张莉莉;;水中6种有机物的快速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7期

6 汪鑫;李洋;栾和林;姚文;李继梅;;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GC-MS测定[J];稀有金属;2006年S2期

7 沈庆春;;挥发性有机物分析过程中仪器响应值降低的控制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7年02期

8 叶露;封晓杰;冯瑞俊;;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物[J];环境科技;2010年S2期

9 马骉;施舒也;;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18种挥发性有机物[J];当代化工研究;2016年05期

10 朱振宇;王雷;刘雪峰;;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来源解析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敏;活性炭纤维改性及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吸附作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黄满红;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中典型有机物迁移转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郭淑青;可降解有机物湿解处理及产物干燥利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高岩;北京市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徐敬;北京地区大气有机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黄建新;碳在二恶英类有机物从头合成过程中转化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陈伟;环境中典型化学活性有机物及其相关环境行为的分子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李一倬;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催化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胡凯;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性能及预处理过程中有机物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翔凌;不同基质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及堵塞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守鑫;哈尔滨周边地区土壤中2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D];吉林大学;2013年

2 丁会请;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健康风险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春雷;挥发性有机物在植物/空气体系间的分配[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4 孙聪;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颗粒物体系间的分配及预测[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5 杨大鹏;吹扫捕集-GC-MS测定水中5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杨晶晶;竹屑生物炭吸附典型芳香性有机物的机制及规律[D];浙江大学;2016年

7 李国傲;水、土壤、气体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8 郭妙春;水中颗粒物与非溶解态有机物赋存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刘竹;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冯志诚;城市典型恶臭源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子标志物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5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5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3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