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1:55
   近年来随着钢铁生产的快速增长,我国焦化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焦化废水的大量排放,尤其是非达标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典型的焦炭生产中,每吨焦炭的生产要排放0.4-0.9m3废水,平均按0.65m3/t计算,山西省全年要排放焦化废水5187万m3,占全省废水排放负荷总额的30%。焦化废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种类繁多、成份复杂,特别是一些剧毒和致癌物质更是危害极大。其中以氰化物和酚类为主,其次有吡啶、多环芳烃、硫化物、氨及焦油等。虽然酚化物本身无致癌性,但其具有明显的促癌作用,并能使细胞蛋白质变性,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氰化物和硫氰化物,通过反应可以转化为致死毒物HCN;氨及焦油中有很多是致癌物或生物活性物质;废水中一些多环芳烃和杂环化合物会使水生生物中毒甚至死亡,若灌溉农田会使作物减产或枯死,而人饮用被其污染的水或食用含这些毒物的鱼类和农作物,则会引起慢性中毒。焦化废水导致的土壤污染也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且这些污染物通过作物的吸收、残留及食物链最后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国内外对焦化废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传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工艺基础上,结合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又发展出多种新方法如多相光催化氧化、TiO2光催化氧化、光合细菌等,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驯化处理焦化废水的优势菌种和运用质粒在微生物体内植入DNA等遗传物质培养特殊菌种。但焦化废水生物毒理学效应的研究鲜见报道。焦化废水含有多种有毒、有害、致畸、致癌的污染物,其综合毒性是加强还是拮抗,其致毒机理仍待研究。因此,本研究拟进行焦化废水理化性质CODCr的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植物检测系统,以北方常见植物物种(玉米、蚕豆、大麦)为研究材料,以水培进行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的染毒,观察不同浓度焦化废水进出液处理组与对照组种子萌发率、萌根数、根重和芽重等的影响,并对植物幼苗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它们的有丝分裂情况和遗传信息的完整性,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焦化废水对植物生长(以根长,芽长和干重为指标)和细胞超微结构(染色体变异和微核)特征的影响,来研究焦化废水的环境毒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其意义在于: (1)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为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理效应提供实验依据,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2)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品系对焦化废水的毒性反应,探索焦化废水胁迫下植物中敏感种系和耐受种系; (3)初步建立焦化废水的植物监测系统,弥补传统的化学和物理监测方法在环境毒理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空白,并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4)为从生物毒效应方面进行污染物的环境评价提供一个新的理念。 本研究首先对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的pH值、悬浮物、氨氮、挥发酚、CODCr、BOD5、总氰化物、硫化物、石油类和流量等一些表征工业污水水质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焦化废水原水中CODCr、BOD5、挥发酚、硫化物和氰化物等指标非常高,经生化处理站处理后,这些污染物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去除,虽明显下降,但除pH值和挥发酚等个别指标外,其余指标均未达标,而且远远超过了国家相关排放标准。由于焦化废水是含有多种复合污染物,且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机物和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给焦化废水的生化处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焦化废水出水溶液生化处理后焦化废水的生物毒性如何,其出水会对生物体造成何种危害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在毒理学实验中,本研究以大麦和玉米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可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大麦和玉米种子的萌发,但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处理组种子萌发率下降,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也随之增大。同时发现,焦化废水进出水还可抑制大麦和玉米种子的萌根数,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和对照组间的萌根数差异越来越大,表现出对浓度和时间的双重依赖性。实验结果提示,焦化废水中除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外,还含有一些能被植物利用的营养元素,因此在低浓度下几乎对植物无胁迫作用:种子新根的萌生对污染物的敏感性比种子萌发的敏感性低,更容易适应恶劣环境,并通过利用有利因素来获得生存,种子萌发可以作为一个监测指标来检测污染物毒性的大小,为环境监测提供一些生物方面的实验依据。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焦化废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植物的生物毒效应差异,本课题又用不同浓度的焦化废水进水溶液和出水溶液对大麦和蚕豆幼苗进行了染毒处理,并观察染毒后大麦幼苗和蚕豆幼苗地根长、芽长和根重、芽重等生长指标,研究了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大麦和蚕豆种子幼苗的生长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在低浓度时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可促进植物(尤其是大麦)的生长;(2)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对两种植物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的双重依赖性,即随着浓度增高其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作用时间越长,抑制效应越明显;(3)不同植物对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的耐受限度不同,即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暴露后所表现出的最高促进浓度或最低抑制浓度不同,同一作用浓度下出现明显抑制的暴露时间也不同;(4)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焦化废水毒性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而言,根部的敏感性大于地上部分;(5)CODCr值较为接近时,焦化废水进水溶液比出水溶液对植物的毒性作用小,可能是由于进水溶液中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从而抵消了其毒性作用,而出水中基本上只存在一些对植物有害的毒性物质。 另外,本课题通过对焦化废水染毒后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染色体损伤情况进行镜检观察探讨了焦化废水的遗传毒性,结果发现,焦化废水进出水溶液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诱导植物根尖细胞的核固缩、核碎解、染色体断裂、后期粘连、染色体桥等,破坏染色体的结构和遗传稳定性,同时大大增加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双核率等,以上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不仅具有生长抑制毒效应,且是DNA分子的断裂剂,这说明焦化废水可通过影响植物细胞遗传信息的完整性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总之,焦化废水是一种复合型环境污染物,因此其毒理学机制与单一污染物有很大区别。本研究利用不同的植物监测系统考察了焦化废水进出水的生物生长毒效应和遗传毒效应,从而得知焦化废水污染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即便经过生化处理其毒效应仍然存在,因此应该进一步严格出水排放标准,并在标准设定的同时考虑其生物毒效应。还发现,不同植物对同种污染物或同种废水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待测污染物或污水的敏感度也不同,因此,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染毒条件下,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品系对同种焦化废水的毒性反应,探索焦化废水胁迫下植物中敏感种系和耐受种系,可为焦化废水的植物灌溉或生物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为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这将成为环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在废水的环境毒理学研究方面的一个突破点和创新点。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X173
【部分图文】:

焦化废水,出水


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焦化废水进水CoDcr值为214.0和6n.︵雾︶娜铃擂一对照一~.一.进水原浓‘勺,.南~进冰弓护‘一,卜一进水2护龟-~爹--进水齐一奋-,进水刁弓舀一进水2%12243648暴露时问(l,)一-,卜-一州卜一言一.喇~.出和暴露时问(lt)(A)焦化废水进水对大麦种子萌发图3.1(B)的影响焦化废水出水对大麦种子的影响3.1(A)ImPactofcokingwastewater(in)onbarleyseedgerminationFigure3.1(B)ImPactofeokingwastewat(out)onbarleyseedgerminationQ0卯80拍60动40加加10

焦化废水,萌根,出水,有毒有害物质


利用的成分,而出水组中则基本上都是有毒有害物质。将对照组、进水原液(CoDer=3o57.omg/L)与出水原液(CoDer=192.smg/L)对比发现(图3.4),在24h和144h的处理时间段内,焦化废水进水原液处理组

焦化废水,处理组,玉米种子,萌发率


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但浓度较高时,则能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推迟种子的发芽,部分种子不能萌发。从图3.6中可以看出,焦化废水进出水原液对玉米种子的萌发都有显著抑制作用,进水原液的抑制作用更大。在处理24h后,进水原液处理组萌发率只占到对照组的27%,而出水原液处理组则占到82%;处理%h后,对照组种子萌发率达到农科院种子销售中心所提供的萌发率数据,出水原液处理组为对照组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宇,薛开先;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的应用与发展[J];癌变.畸变.突变;1999年03期

2 赵丽;王明仕;刘征涛;冯流;孔志明;;酚类化合物对小白鼠脾脏细胞DNA毒性的构效相关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3 胡中豪;李林;张鹏;;采用H.S.B菌液处理高浓度焦化废水的工艺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璟,张志杰,孙先锋,姜少亭;应用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难降解有机物[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6期

5 梁镇海,许文林,孙彦平;焦化含酚废水在Ti/PbO_2电极上的氧化处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6年03期

6 杨凤,高悦勉,苏延明,曹树香;海湾扇贝幼贝对pH和氨态氮的耐受性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杜浩;危起伟;刘鉴毅;杨德国;陈细华;朱永久;唐国盘;;苯酚、Cu~(2+)、亚硝酸盐和总氨氮对中华鲟稚鱼的急性毒性[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沈成钢,杨凤,刘长发,雷衍之, 鲍文奎,傅强;氨态氮在低温下对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9 卢培利,张代钧,严晨敏,刘颖;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应用中的参数校核[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10 樊丽华,梁英华,陈学青;焦化废水治理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2856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6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