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典型含气页岩孔缝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13:04

  本文选题:页岩气 切入点:有机孔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页岩微孔隙、裂缝作为页岩储层中的主要储集、运移空间,一直以来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研究重点。本次研究选取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寒武系海相页岩、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以及南华北盆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直接观察与物理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页岩的孔隙、裂缝发育特点进行了描述与对比,并建立了不同类型页岩的孔缝结构概念模型。在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控制下,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有机质中由于生烃形成的有机孔最为发育。由于侏罗系陆相页岩成熟度低,而二叠系过渡相页岩富含腐殖型有机质,因此有机质生烃孔并不多见。侏罗系陆相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大多为有机质保存自生物组织的结构孔,而二叠系过渡相页岩中多为有机质与附着在其中的粘土矿物之间的接触孔或收缩缝。三套具有不同成熟度的页岩镜下观察结果对比显示,页岩中与无机矿物相关的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整体随成熟度的升高而降低。过成熟的海相页岩中基本不含微米孔隙,残留的纳米级粒间孔、粒内孔与溶蚀孔都显示出接受过高压改造的痕迹。与成熟度保持一致的压实作用是决定页岩原生孔隙是否发育的重要因素。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下古生界海相页岩中高角度构造缝较为发育,水平裂缝多为顺层分布的矿物或有机质边缘的弱剥离面;侏罗系陆相页岩内裂缝主要为页岩与其中的粉砂质薄层之间的层理缝;二叠系过渡相页岩粘土矿物含量高,微观上粘土层间缝、收缩缝较为发育,宏观上多为不同岩性之间的层理缝。沉积环境控制的岩相组合与微结构是页岩沉积缝类型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认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由有机孔-水平层理缝-高角度构造缝组成的孔缝系统易形成网络状运输通道,最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与运移;侏罗系陆相页岩有机孔/粒内孔-粒间孔隙-水平层理缝孔缝系统,可以形成良好的水平运移通道;二叠系过渡相页岩中微小的粒内孔与大尺度岩性层理缝之间缺乏中等规模的连通通道,不利于页岩气的解吸与扩散。
[Abstract]:As the main reservoir and migration space of shale reservoir, shale micropore and fracture has been the focus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elects the Lower Paleozoic Cambrian marine shale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 Jurassic continental shale in Ordos Basin and Permian trans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shale in South North China Basin are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Direct observation and physical test are used to study the porosity of sha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and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por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hale is established. The organic pores formed b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re the most developed in the organic matter of Lower Paleozoic marine shale. Because of the low maturity of Jurassic continental shale, the transitional shale of Permian is rich in humic organic matter. Therefore,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re of organic matter is rare. The pores of organic matter in Jurassic continental shale are mostly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from the structure pore of biological tissue. However, most of the transitional shale of Permian are contact pores or shrinkage joints between organic matter and clay minerals attached to them.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ets of shal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with different maturity shows that,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primary pores related to inorganic minerals in shal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aturity. Both intragranular and dissolution pores show signs of overpressure transformation. Compaction consistent with matur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pores in shale, which is controlled by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lower Paleozoic marine shale, the high-angle structural fractures are relatively developed, and the horizontal fractures are mostly weak exfoliation surfaces along the boundary of minerals or organic matter, while the inner fractures of Jurassic continental shale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tratified fractures between shale and the silty layers therein. The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transitional phase of Permian shale is high. The lithofacies combin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of shale sedimentary fracture types. The porosity system of lower Paleozoic marine shale, which consists of organic pore, horizontal bedding seam and high angle structural joint, is easy to form network transportation channel, which is most favorable to the reservoir and migration of shale gas. A good horizontal migration channel can be formed in Jurassic continental shale organic pore / intergranular pore intergranular porosity horizontal stratified fracture fracture system. There is no medium scale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the tiny intragranular pore and the large scale lithologic seam in the Permian transitional shal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sorption and diffusion of shale ga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2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3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4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5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6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7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8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9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10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潘磊;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地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570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570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