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酸化油和麻疯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研究
本文选题:生物柴油 切入点:催化 出处:《广西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工业生产生物柴油大多是采用液体酸或液体碱催化油脂合成。然而,这些工艺存在原料成本高、催化剂难回收利用、产品分离困难且污水量大等问题。使用廉价油脂做原料及应用非均相催化剂则可较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文用两种廉价非食用油脂——大豆酸化油和麻疯树油为原料,并根据油脂原料特点提出用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大豆酸化油酯化和用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四种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催化大豆酸化油和甲醇反应,筛选出催化活性较高且耐温性能较好的催化剂,用于优化大豆酸化油和甲醇酯化的反应条件,并考察其对多种高酸值油脂酯化反应的活性及稳定性。此外,还研究了大豆酸化油中游离脂肪酸与甲醇酯化的反应动力学及反应热力学。结果表明:(1)树脂LS-50催化活性较高,且在其用量为油脂质量的6.0 wt.%,甲醇和游离脂肪酸摩尔比为13.86:1,反应温度120℃,搅拌速率为600 r·min-1,反应140 min的条件下,大豆酸化油的游离脂肪酸转化率可达91.02%。在相同反应条件下,酸化棕榈油、煎炸废油及潲水油的游离脂肪酸转化率分别为93.62%,89.73%和87.35%。(2)对大豆酸化油和酸化棕桐油与甲醇反应体系,LS-50使用8次,催化活性未见明显下降;在煎炸废油和潲水油与甲醇反应体系中重复使用时,因原料油中含有可与树脂酸位H+交换的离子(钠离子和铁离子),导致树脂催化活性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催化活性降低的树脂可通过酸活化法恢复活性。(3)90~120℃范围内,LS-50催化的大豆酸化油和甲醇反应符合拟均相反应的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4)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混合脂肪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为自发的放热反应。2、在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中,将膨润土及其改性产品应用于油脂原料的精制、生物柴油的催化合成以及粗生物柴油纯化过程。(1)用活性白土分别负载柠檬酸和氢氧化钙制得脱胶剂和脱酸剂,用于麻疯树毛油的精制,考察了脱胶和脱酸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把脱胶脱酸两个过程一步完成,实现了一步法强化精炼过程。结果表明,一步法精炼后的麻疯树油磷脂含量下降到0.09 mg·g~(-1),酸值下降到0.23 mgKOH·g~(-1),用精炼油进行碱催化制备的生物柴油,其甲酯质量分数超过99%。(2)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共同改性活性白土制备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催化麻疯树油的酯交换反应,利用Hammett指示剂法、CO2-TPD、FT-IR、XRD、N2吸附和SEM等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了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氢氧化钙用量为3.0 mmol·g~(-1),氢氧化钠用量为9.0 mmol·g~(-1),200℃焙烧2 h的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最佳;而未经氢氧化钙改性直接负载氢氧化钠的白土样品,催化活性较低。在改性过程中,氢氧化钙中和、覆盖了白土的酸中心,减弱了强碱氢氧化钠对蒙脱石结构的腐蚀,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活性白土的蒙脱石结构。这有助于强碱活性位的形成,对提高催化剂性能有明显作用。(3)用制备的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并进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及相应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麻疯树油质量的3.0 wt.%,反应温度65℃,醇油摩尔比为12:1,反应时间4 h,搅拌速度为600 r.min-1的条件下,油脂转化率可达97.60%;催化剂在酯交换反应中可重复使用,使用3次后,油脂转化率仍超过80%;活性降低的催化剂可用制备过程保留的滤液浸渍再生,再生后的催化剂活性与原催化剂活性相当。50~65℃范围内,改性膨润土固体碱催化的麻疯树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活化能为67.87 kJ·mol~(-1)。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50~65℃范围内,反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G0,反应平衡常数约为0.97,反应接近热力学平衡。(4)室温下,用膨润土作吸附剂纯化固体碱催化麻疯树油合成的粗生物柴油,以移除游离甘油为目标,考察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的影响,并考察了纯化后的生物柴油与0#柴油混合燃料B5和B20的稳定性(其中B5和B20指分别按5%和20%体积百分比的生物柴油与石油柴油调合的混合燃料)。结果表明,用粗生物柴油质量3wt.%的膨润土吸附30 min,麻疯树油生物柴油已符合欧洲生物柴油标准(EN14214)且产品收率超过96%。纯化后的麻疯树油生物柴油和0#柴油的调和燃料B5和B20,均符合我国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GB/T25199-2014),且存放30天和90天后,B5和B20的各物化指标仍保持稳定。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6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用蔗渣生产优质生物柴油[J];现代化工;2000年09期
2 ;生物柴油[J];广西轻工业;2000年04期
3 许俊霞;美军开始使用生物柴油[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1年11期
4 ;21世纪的清洁能源──生物柴油[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生物柴油[J];技术与市场;2001年08期
6 谭天伟,王芳,邓立,徐家立,王丽娟;生物柴油的生产和应用[J];现代化工;2002年02期
7 冀星 ,郗小林 ,刘洪;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开发的生物柴油通过专家鉴定[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12期
8 朱曾惠;重新活跃起来的生物柴油[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08期
9 ;保加利亚开始使用“生物柴油”[J];交通环保;2002年02期
10 柏杰;发展生物柴油大有可为[J];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海藻基生物柴油最新进展[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2 黄凤洪;危文亮;郭萍梅;;我国生物柴油原料选择与制造技术发展对策[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楼狄明;;生物柴油在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与示范[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鹏;;生物柴油的生产应用及发展综述[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永红;刘泉山;周旭光;徐小红;;生物柴油基本性能研究[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治林;;生物柴油的生产及应用[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7 苏有勇;戈振扬;张无敌;施卫省;;生物柴油的研究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8 曹文明;;生物柴油国内外研究应用综述[A];上海市粮油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美国公司称用“光合作用”直接造出生物柴油[A];第五届(2012)中国油脂化工行业年会论文集(补充)[C];2012年
10 兰昊;魏东盛;邢来君;李明春;;采用真菌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明;生物柴油:绿色产业[N];中国工业报;2004年
2 邱美辉;福建生物柴油产业化基地建成[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孙俊波;生物柴油:未来能源的理想选择[N];中国化工报;2003年
4 姚鹤;生物柴油需求将迅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5 郝颖;生物柴油研发步入快车道[N];中国化工报;2004年
6 郭新文;巴西推广生物柴油[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晓星;专家看好生物柴油发展前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8 薛冬;发展生物柴油具有战略意义[N];中国汽车报;2003年
9 葛蕴珊;生物柴油能否在我国推广[N];中国汽车报;2003年
10 韩德奇 徐国英 徐公林 刘惠丽;生物柴油发展空间巨大[N];中国石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梦琪;钙基非均相碱催化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马桂霞;固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转化普通小球藻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吴学华;竹炭基固体酸—磁性固体碱两步法催化多花小桐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一哲;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庭婷;中国微藻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2E&W”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马英群;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及其副产物利用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昆明;酸法催化生产生物柴油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王鑫;正丁醇—生物柴油双燃料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周桂雄;磁性全细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10 杨森;微生物联合蝇蛆转化固体有机废弃物和相关产品的研发[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龙云;丁醇萃取发酵耦联生产“改良型”生物柴油过程的性能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刘津;生物柴油在直喷式柴油机上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张琦;生物柴油添加比例对轻型柴油机性能及排放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徐元浩;生物柴油的实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忠亮;大豆生物柴油的制取及其在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蔡樱英;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台架验证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丁相城;不同大气压力下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工作过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贵升;高原环境下车用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肖行川;应用生物柴油修复原油污染海滩的模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淑娟;乳化生物柴油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76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57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