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的动因及绩效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7:00

  本文关键词: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的动因及绩效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已经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然而,观念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沮丧,近期柴静《穹顶之下》的发布更是将环境问题再度推向公众焦点。基于环境治理多年却收效甚微的现实,本文研究了企业环境实践的差异化问题。在当前污染成本上升、公众意识觉醒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战略。为了同时满足外界的环境诉求和自身的效率追求,企业发展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环境实践。然而,实践种类的丰富与污染的改善并不匹配,这引来许多的社会质疑,致使组织对环境实践保持着警惕性距离,反而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一矛盾现实的驱动下,本文探讨了企业环境实践的差异化特征,以及驱动和影响机制,以达到合理选择和应用环境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案例的扎根研究,对差异化环境实践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挖掘和聚拢,提炼出实质性实践和象征性实践两个核心维度,并以此作为后续两个子研究的基础。在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的驱动研究中,从外部制度压力和内部管理压力两个视角,系统分析了实质性实践和象征性实践在驱动因素和机制上的差异。在企业环境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跳出环境实践——企业绩效的研究思路,从差异化环境实践的视角,研究了不同环境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解释了企业环境实践与绩效关系不一致的悖论;同时以曝光度作为情境条件,考察了不同曝光度情境下,差异化环境实践对绩效影响的变化。概括起来,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通过多案例的扎根研究,提炼出实质性实践和象征性实践两个核心范畴。其中,实质性实践主要包括企业为了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或消除生产各个阶段产生的三态废弃物而采取的切实行动。象征性实践用于描述企业为了向外界展示自身环境保护认知和理念,塑造和完善企业形象,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采取的具有较高可视度、具有标榜意义的行动。第二,外部的制度压力和内部的管理压力对实质性实践与象征性实践的影响不同。就外部压力而言,环境规制越强,企业的象征性实践越受限;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实质性实践越积极。就内部压力而言,企业领导者的环境认知会影响企业环境实践类型的选择,企业领导者曾经在过程改善型岗位的从业经历会积极影响企业的实质性实践;企业领导者的权力大小也会影响企业的环境实践,权力越大,越有助于象征性实践的开展。与预期不同的是,领导者的教育水平与实质性实践负相关,受教育越高越不利于企业的实质性实践。第三,环境实践的差异性,导致其对绩效影响的不同。具体来看,象征性实践会积极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而实质性实践和”漂绿”对企业的经济绩效表现出并不显著的削弱作用。同时,曝光度在企业环境实践影响经济绩效的作用中,会产生放大效应,增强企业环境实践对经济绩效的原有影响。与已有研究相比较,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键构念的创新。以往研究通常将企业的环境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单元,忽视了环境实践在内涵上的多维性。本研究基于多案例的扎根研究,界定出实质性实践和象征性实践两个维度,打开了企业环境实践的“黑箱”,为深入推进企业的环境责任和战略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逻辑的创新。本研究整合了组织研究中的惯性视角和管理视角,从外部的制度压力和内部的管理压力,两个层面分析了企业开展实质性实践、象征性实践的不同动因。综合考虑了宏观层次的制度压力和微观层次的人文导向对差异化环境实践影响的异同,从而体现了跨层次分析的思路。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虽有对环境实践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但是缺乏对这一关系中情境条件的考虑。本文将曝光度作为情境条件,首先研究了不同环境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随后考察了曝光度情境下,这一影响作用的变化,解释了企业环境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无一致性定论的矛盾,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比较新颖的视角。
【关键词】:环境实践 实质性实践 象征性实践 制度理论 高阶理论 曝光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2;F27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8
  • 1 绪论18-36
  • 1.1 研究背景18-22
  • 1.1.1 现实背景18-20
  • 1.1.2 理论背景20-22
  • 1.2 研究问题22-25
  • 1.3 关键概念25-32
  • 1.3.1 企业环境责任、环境战略与环境实践25-28
  • 1.3.2 差异化环境实践28-29
  • 1.3.3 企业环境实践的动因29-30
  • 1.3.4 企业环境实践的绩效影响30-32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2-35
  • 1.4.1 研究方法32
  • 1.4.2 技术路线32-33
  • 1.4.3 结构安排33-35
  • 1.5 主要创新点35-36
  • 2 文献综述36-65
  • 2.1 企业环境实践的研究视角36-38
  • 2.1.1 规范性研究36-37
  • 2.1.2 工具性研究37-38
  • 2.2 企业环境实践的内涵研究38-43
  • 2.2.1 实质性环境实践38-39
  • 2.2.2 象征性环境实践39-40
  • 2.2.3 伪环境实践研究40-43
  • 2.2.4 现有研究评述43
  • 2.3 企业环境实践动因及其差异化发展研究43-55
  • 2.3.1 企业环境实践的动因44-50
  • 2.3.2 企业环境实践差异化的原因50-54
  • 2.3.3 现有研究评述54-55
  • 2.4 差异化环境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55-63
  • 2.4.1 理论视角55-58
  • 2.4.2 实证梳理58-63
  • 2.4.3 现有研究评述63
  • 2.5 理论评述63-65
  • 3 研究逻辑框架65-70
  • 3.1 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的维度细化65-66
  • 3.2 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的驱动因素:内外视角的整合66-68
  • 3.3 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的绩效影响:情境条件的考察68
  • 3.4 研究框架68-69
  • 3.5 本章小结69-70
  • 4 差异化环境实践维度的扎根研究70-82
  • 4.1 研究基础70-72
  • 4.2 研究设计72-75
  • 4.2.1 案例选择72-73
  • 4.2.2 数据搜集73-74
  • 4.2.3 分析方法74-75
  • 4.3 案例简介75-77
  • 4.3.1 T企业76
  • 4.3.2 M企业76-77
  • 4.3.3 H企业77
  • 4.3.4 K企业77
  • 4.4 案例分析77-80
  • 4.4.1 开放式编码77-78
  • 4.4.2 主轴式编码78-79
  • 4.4.3 选择式编码79-80
  • 4.5 结论80-82
  • 5 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驱动因素研究:实证研究Ⅰ82-120
  • 5.1 逻辑分析与概念模型82-83
  • 5.1.1 企业的“社会人”预设82
  • 5.1.2 理论基础简述82-83
  • 5.1.3 概念模型83
  • 5.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83-92
  • 5.2.1 外部压力与差异化环境实践83-88
  • 5.2.2 内部压力与差异化环境实践88-92
  • 5.3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92-98
  • 5.3.1 数据来源92-94
  • 5.3.2 样本选择94-95
  • 5.3.3 数据编码95-98
  • 5.4 变量与模型设定98-105
  • 5.4.1 变量定义及测度98-105
  • 5.4.2 模型构建105
  • 5.5 分析工具与方法105-106
  • 5.5.1 分析工具105-106
  • 5.5.2 估计方法106
  • 5.6 描述性统计106-110
  • 5.7 相关分析110-113
  • 5.8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113-120
  • 5.8.1 外部压力与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114-117
  • 5.8.2 内部压力与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117-119
  • 5.8.3 本章小结119-120
  • 6 差异化环境实践与企业绩效研究:实证研究Ⅱ120-143
  • 6.1 逻辑分析与概念模型120-126
  • 6.1.1 差异化环境实践与企业绩效120-121
  • 6.1.2 概念模型121
  • 6.1.3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121-126
  • 6.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126-127
  • 6.2.1 数据来源126-127
  • 6.2.2 样本选择127
  • 6.3 变量与模型设定127-129
  • 6.3.1 变量定义及测度127-129
  • 6.3.2 模型构建129
  • 6.4 描述性统计129-132
  • 6.5 相关分析132-134
  • 6.6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134-137
  • 6.6.1 实质性实践与企业绩效135-136
  • 6.6.2 象征性实践与企业绩效136
  • 6.6.3 漂绿与企业绩效136-137
  • 6.7 曝光度的调节作用137-142
  • 6.7.1 曝光度对实质性环境实践的绩效影响139-140
  • 6.7.2 曝光度与象征性环境实践的绩效影响140-141
  • 6.7.3 曝光度与漂绿的绩效影响141-142
  • 6.8 本章小结142-143
  •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143-150
  • 7.1 研究结论143-146
  • 7.1.1 差异化环境实践维度的扎根研究结论143-144
  • 7.1.2 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驱动因素的研究结论144-145
  • 7.1.3 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145-146
  • 7.2 研究启示146-147
  • 7.2.1 理论贡献146
  • 7.2.2 实践启示146-147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147-150
  • 7.3.1 研究局限147-148
  • 7.3.2 研究展望148-150
  • 参考文献150-173
  • 附录一:扎根研究的访谈提纲173-175
  • 附录二:博士期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11期

2 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4期

3 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4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5 王俊豪;李云雁;;民营企业应对环境管制的战略导向与创新行为——基于浙江纺织行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9期

6 井绍平;绿色营销及其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影响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7 张黎;林松;范亭亭;;影响被赞助活动和赞助品牌间形象转移的因素——基于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7期

8 陶文杰;金占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媒体关注度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2年08期

9 肖红军;张俊生;李伟阳;;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6期

10 陈刚;;FDI竞争、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对中国式分权的反思[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秦颖;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陈浩;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肖宏;环境规制约束下污染密集型企业越界迁移及其治理[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红;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沈奇泰松;组织合法性视角下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陈红心;企业环境责任论[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伟明;中国的环境规制与地区经济增长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仇立;基于绿色品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安娜;高管团队的时间焦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陈永波;企业国际化特征对积极环境战略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企业差异化环境实践的动因及绩效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65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7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