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与特提斯洋的消亡
本文关键词: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与特提斯洋的消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汇聚和碰撞是新生代最为重大的板块构造运动事件,它与特提斯洋在喜马拉雅区域内的消亡密切相关。为了恢复重建这一过程,尤其是明确其演化的最关键问题,即陆陆碰撞的启始时间问题,许多学者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结果却各不相同,争论不一。最高海相沉积层作为特提斯洋消亡的直接证据,长期以来被用于约束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起始时间,但是在喜马拉雅各地区,最高海相层的年龄却各不相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选择了位于喜马拉雅中部的我国西藏南部的岗巴-定日地区作为研究区,分别就亚东剖面、定日曲密巴剖面及岗巴宗浦剖面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通过地层的划分对比,认为宗浦北组为岗巴-定日地区的最高海相沉积层。根据对宗浦北组下伏的宗浦组至遮普惹组灰岩中底栖大有孔虫种群的再研究,确定了宗浦北组的沉积年龄应在晚Lutetian之后。同时,结合宗浦北组产出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及钙质超微化石,确定了宗浦北组的延续时间为Bartonian至Priabonian间。本文还将岗巴-定日地区的古近纪沉积层序与包括西部的Kohat、Zanskar-Ladakha地区至东部的Siang、Bengal盆地地区在内的喜马拉雅各地区的沉积层序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在古近纪期间,海相环境广泛存在于喜马拉雅各个地区,表明了一条特提斯海道的存在。通过对喜马拉雅各地区中始新世地层中产出的底栖大有孔虫种群的对比,发现这些地区的底栖大有孔虫种群面貌极其相似,很可能栖息于相同的海洋环境中。特提斯海道所覆盖的各地区稳定的海相沉积环境直到晚Lutetian都没有经历大的变化,表明这些地区没有因为靠近俯冲带冲沟而遭受沉降。且岗巴-定日等地的地层资料页表明海相沉积一直延续至Priabonian(~35 Ma)。由于各地区的最高海相沉积层顶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或构造破坏现象现象,最高海相沉积层的时间仅能用于约束特提斯洋消亡时间的下限,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时间的下限。
【关键词】:藏南 最高海相沉积 特提斯洋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35
- 1.1 选题背景10-12
- 1.2 研究现状12-17
- 1.2.1 碰撞起始时间研究现状12-15
- 1.2.2 最高海相层研究现状15-17
- 1.3 存在问题17-19
- 1.3.1 地层格架17
- 1.3.2 最高海相地层的识别17-18
- 1.3.3 最高海相地层的年代18-19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19-35
- 1.4.1 研究思路19-21
- 1.4.2 研究方法21-23
- 1.4.3 鉴定分析方法23-35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35-50
- 2.1 研究区概况35-36
- 2.1.1 研究区交通位置35-36
-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36
- 2.2 区域地质概况36-50
- 2.2.1 喜马拉雅造山带概况36-45
- 2.2.2 藏南地区古近纪地层格架45-50
- 第三章 研究剖面50-69
- 3.1 亚东剖面50-58
- 3.2 岗巴宗浦剖面58-64
- 3.3 定日曲密巴剖面64-69
- 第四章 区域地层对比69-84
- 4.1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69-74
- Zanskar地区69-72
- Ladakh地区72-74
- 4.2 低喜马拉雅地区74-79
- Balakot地区74-75
- Simla地区75-77
- Tansen地区77-78
- Siang地区78-79
- 4.3 亚喜马拉雅地区79-84
- Kohat地区79-81
- Bengal盆地81-84
- 第五章 讨论84-91
- 5.1 东特提斯洋最后时期的演化84-89
- 5.2 最高海相层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89-91
- 第六章结论与存在问题91-93
- 6.1 主要结论91-92
- 6.2 存在问题92-93
- 致谢93-95
- 参考文献95-107
- 图版说明107-111
- 图版111-117
- 附录117-118
- 附录I 个人简历117-118
- 附录II 论文发表情况1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万晓樵,徐钰林,赵文金;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J];地层学杂志;2000年03期
2 李国彪,万晓樵;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微体化石与特提斯的消亡[J];地层学杂志;2003年02期
3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4 朱弟成;莫宣学;赵志丹;牛耀龄;潘桂棠;王立全;廖忠礼;;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J];地学前缘;2009年02期
5 江nI;贾建忠;邓丽君;万晓樵;;古近纪重大气候事件及其生物响应[J];地质科技情报;2012年03期
6 李亚林;王成善;胡修棉;M.Bak;王进军;陈蕾;李祥辉;;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对特提斯闭合时间的约束[J];科学通报;2007年12期
7 王曦;万晓樵;李国彪;;西藏岗巴地区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地层及底栖大有孔虫的演替[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0年02期
8 万晓樵;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J];现代地质;1987年01期
9 徐钰林;西藏南部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的封闭时限[J];现代地质;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刚;西藏日喀则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记录与盆地演化[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与特提斯洋的消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2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