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及监管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0:17

  本文关键词: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及监管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影子银行 新常态 资本账户开放 金融监管模式


【摘要】:2014年5月,习总书记首次提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理念,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经济发展的中的难题。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就是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全面经济转型过程。而资本账户的开放将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全面转型的重要战略,也将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趋势和特征。资本账户的扩大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将对我国现有的金融运行体系构成冲击,并将与我国金融体系中所累积的风险性因素并行作用,加剧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而有效且全面的金融监管模式将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重要屏障,这就对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构成了挑战,并对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客观要求。因而,面对“新常态”下的资本账户开放新形势,对适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实际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近年来,影子银行越来越成为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金融现象,并随着其规模的逐步膨胀,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影子银行的概念出现于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泛指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非传统金融机构及活动,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相对应,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我国影子银行现象广泛存在于理财、信托、担保、租赁、基金、互联网金融产业和民间借贷等领域。当前我国市场融资结构的不平衡和“综合经营”潮流推动下金融创新趋势,进一步使得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膨胀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根据中国社科院的广义口径测算,截止2013年9月底其规模已达27万亿元,比重约占我国GDP的51%,已经成为了当前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改变我国金融结构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融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表现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间接融资渠道以银行为其主要载体。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信用配给现象大量发生,使得银行基于自身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的防范,选择将资金贷给风险相对较低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地方融资平台等对GDP作出较大贡献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难以获得银行信用支持,影子银行成为了其主要资金来源。但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监管套利,运行透明度低,其特殊的内生机理和运作方式导致其蕴含着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存在着威胁实体经济的可能,近年来温州民间借贷问题,内蒙古鄂尔多斯破产现象等都逐渐暴露了这一风险隐患。资本账户的开放将决定这一风险的隐藏抑或大规模爆发。在资本账户未开放的情况之下,影子银行体系处于一种“闭循环”的资本运作模式,其内生风险处于隐性状态,而资本账户开放将使得这一风险显性化,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以及利率、汇率等资本价格的变动将导致影子银行资金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并引发流动性风险,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大量企业将关停倒闭,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快速传导,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大规模爆发。因而,资本账户开放下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将是现阶段威胁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运作最大风险之一,必须针对这一问题予以深入研究,并针对性的改进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以规避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的爆发。与此同时,我国综合经营趋势和影子银行体系内互联网金融产业等金融创新领域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中监管真空、监管错配和监管重复等现象的逐渐暴露和显现,并表现为针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微观监管不足,而宏观审慎监管的布局缺位,也使得其难以有效防范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表现出强烈的滞后性,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金融发展的需要。金融业是一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则能显著降低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金融效率的全面提高,并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资本账户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背景之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更加存在着创新和变革的根本需要。本文将在对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明确我国在资本账户开放下金融监管的目标和监管对象,并通过采用多元LOGIT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对金融监管模式倾向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制度框架以及微观优化路径,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短期以及长期金融监管模式改进方案,基于资本账户开放下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视角对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利完成全面经济转型的目标助一臂之力。本文共分七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同时介绍了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接下来还介绍了文章的逻辑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是研究综述部分,分为理论研究以及文献综述,其中理论研究部分介绍了金融风险成因、金融危机模型、金融危机传导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相关的主流金融监管理论,文献综述部分则分别从资本账户开放和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风险与监管两大角度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简要分析介绍。第三章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与资本账户开放的趋势分析,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本质是为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的全面经济转型过程,介绍了部分经济转型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最后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将成为我国经济全面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和趋势。第四章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显性化趋势,构建了资本账户开放与我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关系的理论模型。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融资结构内在失衡的现状,揭示了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的背景以及其产生的基础,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所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成为威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运作的最大制度性风险,其在我国资本账户未开放条件下是一种隐性风险,而资本账户的扩大开放将导致影子银行内累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显性化,使得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将影响我国顺利实现全面经济转型的目标。第五章对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显性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不力进行分析,首先剖析了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目标及模式特征,其次进一步指出在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下,包括影子银行体系内互联网金融产业等金融创新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模式暴露出狭隘化特征,其表现形式为:金融监管错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出现了对影子银行的微观监管不足,与此同时宏观审慎监管的布局也相对缺位。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表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导致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模式在应对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显性化的过程中难以进行全面和有效的防范,唯有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才能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第六章对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探索研究,首先明确了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规范微观金融行为,主要对象:金融机构、金融活动及业务,随后对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宏观架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实际,提出了短期内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机构设置和协调机制,以及“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宏观架构的长期改革方向,分析了在小范围成熟地区试点新型监管模式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实施步骤,最后进一步从微观角度针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子银行体系、法律框架建设和完善金融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微观监管路径的优化设计。第七章是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首先对研究的主要结论作出了全面性的归纳和总结,其次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影子银行 新常态 资本账户开放 金融监管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8
  • 一、研究背景13-17
  • 二、研究意义17-18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8-20
  • 一、研究方法18-19
  •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19-20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20-24
  • 一、研究思路20-21
  • 二、基本框架21-24
  • 第二章 研究综述24-46
  • 第一节 基础理论研究24-38
  • 一、金融风险成因24-27
  • 二、金融危机模型27-30
  • 三、金融风险传导30-33
  • 四、金融监管必要性33-36
  • 五、金融监管理论36-38
  • 第二节 现实经验研究38-46
  • 一、资本账户开放风险39-40
  • 二、资本账户开放监管40-41
  • 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41-42
  • 四、影子银行体系监管42-44
  • 五、相关文献研究述评44-46
  • 第三章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本账户开放46-60
  • 第一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46-49
  •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46-48
  •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实质:实现经济全面转型48-49
  • 第二节 部分经济转型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49-53
  • 一、部分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时序特征分析49-51
  • 二、部分国家资本账户开放试点与步骤的考察51-52
  • 三、相关分析结论52-53
  •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趋势和特征53-60
  • 一、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的积极影响53-57
  • 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导致的风险57-60
  •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影子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显性化60-97
  • 第一节 现有融资结构失衡与影子银行规模膨胀60-73
  • 一、我国融资体系现状60-62
  • 二、银行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逆向选择与信用配给模型62-67
  • 三、影子银行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67-69
  • 四、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和膨胀69-73
  • 第二节 资本账户未开放条件下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性风险73-81
  •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内部运行机理74-77
  •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内生风险分析77-79
  • 三、资本账户未开放条件下的影子银行“闭循环”风险相对可控79-81
  •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显性化81-97
  • 一、资本账户开放导致境内外资金进出自由化82-84
  • 二、大规模跨国资本流动与利率及汇率波幅的进一步加剧84-90
  • 三、影子银行资金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引发流动性风险90-92
  •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速显性化:金融危机快速传导至实体经济92-97
  • 第五章 影子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显性化下的金融监管滞后97-125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监管目标与模式特征97-107
  • 一、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路径发展变迁分析97-101
  • 二、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架构101-104
  • 三、当前主要监管目标、模式及其特征104-107
  •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现有金融监管模式的狭隘化107-116
  • 一、金融创新加速影子银行膨胀107-113
  • 二、监管错配、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113-115
  • 三、机构型分业监管模式与金融监管的狭隘化115-116
  •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显性化下的金融监管滞后116-125
  • 一、部分国家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发生的金融危机116-119
  • 二、我国现有监管模式在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的监管乏力119-125
  •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实证分析与探索研究125-164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对象126-129
  • 一、监管目标126-128
  • 二、监管对象128-129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宏观制度框架129-150
  • 一、世界主流金融监管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的选择130-132
  • 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倾向—基于多元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132-139
  • 三、短期内保留分业监管模式,由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目标性监管转变139-143
  • 四、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机构设置和协调机制143-147
  • 五、“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宏观架构的长期改革方向147-150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模式的微观优化路径150-164
  • 一、针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微观监管优化路径150-153
  • 二、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微观监管优化路径153-157
  • 三、针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框架的微观监管优化路径157-160
  • 四、针对改善金融监管环境的微观监管路径优化路径160-164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164-168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164-166
  • 第二节 研究展望166-168
  • 参考文献168-174
  • 后记174-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君;李虹;杨文云;;拼凑式金融监管模式的无缝化修正[J];财经论丛;2009年06期

2 陈雷;;浅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1年01期

3 卢钊;孙萌;;四种监管模式比较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4期

4 李丹;;互联网金融监管之棋局[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08期

5 张明;;中国影子银行:界定、成因、风险与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03期

6 王蓓;朱孟楠;;试论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问题[J];学理论;2010年14期

7 陈柳钦;;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及中国的金融开放[J];南都学坛;2006年03期

8 何一峰;江翔宇;;准金融机构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J];上海保险;2011年06期

9 段忠东;曾令华;;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研究综述[J];上海金融;2007年04期

10 徐滢;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应对研究[J];上海金融;2011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忠华;房地产资产、经济扰动和宏观经济波动[D];南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3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103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