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29 08:02

  本文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 创新绩效 影响机理


【摘要】:为应对制造业发展问题,《中国制造2025》中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定为基本方针,要求“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绿色评价”。绿色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结合点,其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构建绿色创新系统、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已成为制造业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而在开放经济系统中,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尤其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因此,在开放性经济环境中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于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在“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快制造业有效技术追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背景,针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快速提升以及制造业更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回顾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针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分析展开研究。本文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相关的含义进行了总结,梳理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容、方式和影响因素,分析了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因素。针对绿色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作用特点,把技术溢出、社会资本和吸收能力确定为本文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构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框架。在对上述三个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5-2011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样本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实证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条件下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次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再次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相比较而言,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略高于对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在考虑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作用的基础上,构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结构模型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测度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研究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而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的过程中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相比而言,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再次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方式的不同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也产生相异的影响。在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5-2011年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为样本对象运用RAGA-PPE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评价。在利用雷达图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可视化探讨的基础上,引入变异系数作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行业差异指数,分别从传统视角、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考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影响因素三个层次进一步分析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行业差异,探讨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效果差异的成因。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从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强化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提高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三个方面,最终提出了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实施策略,为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促进绿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针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以此为条件,实证评价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的效果,为客观地认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评价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也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更好地吸收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 创新绩效 影响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4;F27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9
  • 第1章 绪论19-35
  • 1.1 研究背景19-2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1-22
  • 1.2.1 研究目的21-22
  • 1.2.2 研究意义2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22-32
  • 1.3.1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研究现状22-25
  • 1.3.2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研究现状25-29
  • 1.3.3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29-31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31-32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2-35
  • 1.4.1 主要研究内容32-33
  • 1.4.2 研究方法33
  • 1.4.3 技术路线33-35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基本界定及研究框架构建35-56
  • 2.1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35-40
  • 2.1.1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35-37
  • 2.1.2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方式37-39
  • 2.1.3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要素39-40
  • 2.2 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40-48
  • 2.2.1 绿色创新40-43
  • 2.2.2 绿色创新系统43-46
  • 2.2.3 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46-48
  • 2.3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框架48-55
  • 2.3.1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的技术转移48-50
  • 2.3.2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选择50-53
  • 2.3.3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框架构建53-55
  • 2.4 本章小结55-56
  • 第3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56-74
  • 3.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56-66
  • 3.1.1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影响的理论分析56-60
  • 3.1.2 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影响的理论分析60-63
  • 3.1.3 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63-66
  • 3.2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66-68
  • 3.2.1 灰色关联66-67
  • 3.2.2 指标与数据67-68
  • 3.2.3 实证结果68
  • 3.3 实证结果探讨68-73
  • 3.3.1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影响70-71
  • 3.3.2 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的影响71-72
  • 3.3.3 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的影响72
  • 3.3.4 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及启示72-73
  • 3.3.5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73
  • 3.4 本章小结73-74
  • 第4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74-90
  • 4.1 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74-81
  • 4.1.1 影响机理概念模型提出的理论背景74-81
  • 4.1.2 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构建81
  • 4.2 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81-87
  • 4.2.1 基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研究假设81-83
  • 4.2.2 基于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的研究假设83-85
  • 4.2.3 基于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的研究假设85-87
  • 4.3 影响机理的假设总结与结构模型87-88
  • 4.4 本章小结88-90
  • 第5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实证检验90-106
  • 5.1 研究方法与变量测度90-93
  • 5.1.1 结构方程模型90-91
  • 5.1.2 变量测度91-92
  • 5.1.3 数据来源92-93
  • 5.2 影响机理的实证检验93-101
  • 5.2.1 信度与效度检验93
  • 5.2.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93-101
  • 5.3 影响机理检验结果讨论101-105
  • 5.3.1 基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影响机理结果讨论101-102
  • 5.3.2 基于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的影响机理结果讨论102-103
  • 5.3.3 基于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的影响机理结果讨论103-105
  • 5.4 本章小结105-106
  • 第6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评价研究106-130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06-112
  • 6.1.1 评价指标选择概述106-110
  •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10-111
  • 6.1.3 评价指标体系构架111-112
  • 6.2 评价模型112-116
  • 6.2.1 主要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112-114
  • 6.2.2 基于RAGA-PPE的评价模型114-116
  • 6.3 实证评价及结果探讨116-129
  • 6.3.1 实证评价结果116-123
  • 6.3.2 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结果探讨123-125
  • 6.3.3 基于变异系数的差异化分析125-129
  • 6.4 本章小结129-130
  • 第7章 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实施策略130-142
  • 7.1 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实施策略130-134
  • 7.1.1 以政策引导跨国公司的积极技术外溢130-131
  • 7.1.2 以强化自主创新增加利用技术外溢的基础能力131-132
  • 7.1.3 以市场竞争促进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的良性循环132-133
  • 7.1.4 以强化企业关联寻求跨国公司的积极技术溢出133
  • 7.1.5 以多样化技术合作形式获取跨国公司的积极技术溢出133-134
  • 7.2 强化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的实施策略134-138
  • 7.2.1 提高制造业绿色产业链整合程度134-136
  • 7.2.2 发展制造业绿色产业集群136-137
  • 7.2.3 加快制造业绿色政策制度建设137-138
  • 7.3 提升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的实施策略138-141
  • 7.3.1 发挥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主体的积极性138-139
  • 7.3.2 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绿色研发系统139-140
  • 7.3.3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140-141
  • 7.4 本章小结141-142
  • 结论142-145
  • 参考文献145-1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修卫;关于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1年04期

2 赵修卫;意大利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有关问题[J];环境保护;2002年03期

3 张岩;;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打造绿色创新企业[J];信息化纵横;2008年16期

4 华振;;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意义探究[J];中国外资;2014年02期

5 丁X;;论绿色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5期

6 ;首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在广州举行[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年11期

7 ;绿色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J];国际融资;2013年07期

8 ;环保科技方兴未艾 绿色创新推动博世中国发展[J];家用电器;2008年11期

9 王正刚;向刚;屈晓娟;宋婷婷;;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创新模式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4期

10 李留宇;;十大绿色创新企业:让实力说话[J];国际融资;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刚;为绿色创新保驾护航[N];人民日报;2010年

2 毕克新;建设我省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体系[N];北方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杨涛;首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展下月举行[N];中国证券报;2011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彭国华 谢庆裕;绿色创新展500多企业争亮绝活[N];南方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顾怡;建立绿色创新系统 开成多维度良性系统[N];贵州政协报;2012年

6 记者 付毅飞;“绿色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N];科技日报;2012年

7 记者 周妍 见习记者 唐道银;2013中国国际绿色创新展在穗举办[N];中国电力报;2013年

8 记者 贺佳;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走绿色创新集约全面发展之路[N];湖南日报;2014年

9 记者 许琦敏;“绿色创新”将引领后世博发展[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彭国华 谢庆裕;逾500企业莅穗参加绿色创新展[N];南方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隋俊;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2 丁X;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杜静;产业集群发展的绿色创新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丽;国家绿色创新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项秀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小微企业绿色创新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5年

3 王鹏;企业绿色创新内在稳定机制与动力系统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年

4 于方;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绿色创新过程及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5 张恒芳;绿色创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6 彭树远;山西省绿色创新效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7 关宁;支持碳足迹的企业绿色创新过程及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刘克楠;基于低碳的制造业绿色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健;基于低碳的制造业绿色创新体系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10 尹冲;基于低碳经济的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2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112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