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31 20:23
本文关键词:政府筹资方式选择与约束:一项思想史考察及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支的增速甚至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人民享有的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并没有同步增长,那么政府收入到底用在了哪里?本文就是带着这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本文发现政府筹资方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本文对于政府筹资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进行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首先,文章研究了政府筹资方式的选择。从受益原则出发,通过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分类,研究政府提供的不同的物品或服务所要求的不同的政府筹资方式。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发现,在政府税费筹资方式选择时,普惠型物品要采用征税筹资方式,特惠型物品要采用收费筹资方式。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过多或过少,缺乏公平与效率。在政府税债筹资方式选择时,当代纳税人与后代纳税人都受益的普惠型物品要采用征税筹资与举债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使当代人与后代人都承担他们相应的成本;只惠及当代纳税人的特惠型物品不应该采用举债筹资方式,否则不仅引发代际之间的不公平,而且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政府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引发政府债务风险。其次,文章研究了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问题。在政府的“利维坦”模型中,政府像一个垄断者那样最大化政府收入,很可能伸出“掠夺之手”,政府筹资方式很可能被滥用。但是,政府筹资权的不断扩张最终会受到人民的反抗,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行动者,公共行动必须通过个人的行为而“被解释”和“被理解”。因此,政府“善治”必定是建立在政府筹资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必要条件是人民能够约束政府的筹资方式。政府天然地具有扩张政府筹资方式的倾向,不断地增加政府开支以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只有人民才能约束政府权力,只有宪政才能约束利维坦政府合理地筹资和使用资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开始关注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的制度约束问题,并对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财政分权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并与区域异质性相关。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自有度较高,财政分权提升能够抵制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自有度较低,极大地依赖于中央的转移支付,财政分权提升就会迫使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以使收入能够应付支出。最后,文章提出约束政府筹资方式的政策建议。要连接政府收支必须对政府筹资方式进行制度约束,制度约束的关键是政府筹资方式必须是“经过同意的”。为此,本文指出可以从财政宪政约束、公共预算约束和参与式财政约束等方面来约束政府筹资权力与政府筹资方式。
【关键词】:政府筹资方式 受益原则 利维坦政府 宪政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12.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6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15-18
- 1.2 政府筹资方式:基于广义征税权的视角18-21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21-24
- 1.4 研究方法24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24-26
- 2. 文献综述26-45
- 2.1 思想渊源:盎格鲁—萨克森传统26-32
- 2.1.1 斯密:君主或国家的费用27-29
- 2.1.2 李嘉图:税收邪恶论与等价定理29-30
- 2.1.3 穆勒:“公共性”事务30-31
- 2.1.4 瓦格纳:财政的“经济观”31-32
- 2.2 思想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传统32-37
- 2.2.1 奥意学派:引入“边际效用”分析33
- 2.2.2 维克塞尔—林达尔:一致同意原则33-37
- 2.3 公共物品理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37-42
- 2.3.1 萨缪尔森:公共物品一般均衡分析37-39
- 2.3.2 布坎南:税收分担的受益原则39-40
- 2.3.3 马斯格雷夫:优值品与财政联邦制40-42
- 2.4 公共物品与政府筹资理论的最新发展42-43
- 2.5 简要评论43-45
- 3. 政府筹资方式的选择依据45-70
- 3.1 政府筹资规模扩张:从“最小政府”到“仁慈政府”45-49
- 3.1.1 政府干预:从“最小政府”到“仁慈政府”45-46
- 3.1.2 政府筹资规模扩张46-49
- 3.2 政府支出:公共物品与优值品49-57
- 3.2.1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49-52
- 3.2.2 政府提供优值品52-54
- 3.2.3 中国的现实矛盾54-57
- 3.3 受益原则:政府筹资方式选择57-70
- 3.3.1 受益原则: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57-59
- 3.3.2 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税费筹资方式选择59-65
- 3.3.3 普惠型物品与特惠型物品:税债筹资方式选择65-70
- 4. 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机制70-95
- 4.1 利维坦政府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70-77
- 4.1.1 政府筹资方式约束与政府“掠夺之手”70-74
- 4.1.2 政府“掠夺之手”:不受约束的利维坦模型74-77
- 4.2 财政国家转型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77-84
- 4.2.1 现代国家:税收国家77-80
- 4.2.2 政府筹资方式约束:同意的还是强制的80-84
- 4.3 利维坦之维: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84-95
- 4.3.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84-88
- 4.3.2 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88-90
- 4.3.3 财政竞争与地方政府筹资方式约束90-95
- 5. 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约束的现状分析95-115
- 5.1 我国政府筹资方式的约束现状95-107
- 5.1.1 我国政府征税方式约束95-98
- 5.1.2 我国政府收费方式约束98-103
- 5.1.3 我国政府举债方式约束103-107
- 5.2 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107-112
- 5.2.1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107-110
-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110-112
- 5.3 结论112-115
- 6. 约束政府筹资方式的政策建议115-127
- 6.1 财政宪政与政府筹资方式约束115-120
- 6.1.1 财政宪政:同意原则115-118
- 6.1.2 嵌入财政宪政的财政规则118-120
- 6.2 公共预算与政府筹资试约束120-123
- 6.2.1 公共预算公开透明120-122
- 6.2.2 全口径预算下的复式预算122-123
- 6.3 参与式财政与政府筹资权约束123-127
- 6.3.1 参与式财政:公民呼吁和参与123-125
- 6.3.2 参与式预算实施的制度环境125-127
- 7. 结论与展望127-131
- 7.1 研究结论127-128
- 7.2 隐忧与展望128-131
- 参考文献131-148
- 作者简历及主要科研成果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鞍钢;;腐败: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对中国90年代后半期腐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J];北京观察;2001年06期
2 汪丁丁;;财政理论:西方与中国[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3 席克正;从威廉·配第到大卫·李嘉图的古典学派财政学说[J];财经研究;1986年09期
4 钟晓敏;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J];财经研究;2004年01期
5 夏杰长;转轨时期中国政府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与完善对策[J];财贸经济;2001年06期
6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课题组;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物品融资[J];财贸经济;2002年10期
7 邓晓兰,曾小春,廖凯;论财政分权体制中的地方政府公债融资权[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8 朱柏铭;;从性价比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财贸经济;2008年10期
9 晁毓欣;;公共经济学国际研究重点的统计揭示——基于《公共经济学杂志》2000-2009年间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8期
10 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考察团;黎学东;陈惠;;美国、加拿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考察报告[J];财政研究;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嘉宾 财政部科研所 刘尚希 李成威;[N];中国财经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罗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本文编号:1123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12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