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9 10:05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出处:《辽宁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辽宁省 制造业 循环经济效率 影响因素


【摘要】:制造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制造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三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而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在辽宁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制造业所占经济比重较大,但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辽宁制造业目前基本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自主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近年来,辽宁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行压力增大,而制造业产值一直在辽宁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制造业持续低迷成为了制约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长时间的过度开发,已使得辽宁省很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在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供给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给制造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辽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企业的发展、产量的提高、效益的创造,更要关注资源的节约、使用的效率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与传统线性经济完全不同的特点,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全文研究内容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理论基础的确定,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理论基础。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对国内外循环经济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评价,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章为循环经济概述及其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效率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四方面介绍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并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第二部分为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演进描述,为第三章。第三章首先对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演进过程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其次对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企业、工业园和产业三个层次介绍了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找出了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对辽宁制造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和循环利用指标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其中第四章为辽宁省各地区制造业循环经济的效率评价研究。构建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包络分析的方法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第五章使用投入产出技术,构建了循环经济投入产出表,分析了辽宁省制造业各部门循环经济效率。第六章为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效率分析的基础上,使用Tobit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主要研究结论以及政策建议,为第七章。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得结论,提出提升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发现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整体的效率水平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省内各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较为明显。其中沈阳、大连、阜新等地制造业循环经济的效率排名靠前,朝阳、铁岭、丹东制造业循环经济的效率较差。从循环经济效率的变动情况来看,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实现的。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差异存在绝对β-收敛,大概需要15年时间循环经济效率达到相同稳态增长。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在全国排名靠后,特别同其他循环经济试点省份有较大差距。2002年至2012年间制造业各部门的循环经济效率指标均有明显改善,金属冶炼、化学产品、石油、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部门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系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均很大,而纺织业和造纸印刷部门的废水排放系数最大。此外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制造业这两个部门的排放系数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研究发现制造业技术进步、制造业综合技术效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第三产业比重对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有着正向的影响,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影响最大。而国有经济比重对其有着负向的影响,人口密度和政府干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China ' 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In recent years , China ' 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 and the production output of Liaoning province has become the first place in Liaoning province . In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manufacturing cycle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杨屏;文化创意对制造业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张丽娜;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撤离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7 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8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9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3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王雪青;基于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分布的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李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绩效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刘明朝;山东省制造业结构演进及效益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赵媛;青岛市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郭腾飞;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马长沙;广东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0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400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5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