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6 07:31

  本文选题:能源安全 切入点:油气合作 出处:《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大幅增长,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体系是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中亚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是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重点地区之一。中亚地区对于弥补中国能源缺口、优化中国能源结构、发挥地缘优势、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和提高中国议价权具有重要意义。与俄美欧等国相比,中国进入中亚地区能源领域的时间较晚。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中亚地区激烈的能源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亚各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因此,关注和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在当前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无疑既存在机遇,又面对挑战。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化解挑战,与中亚国家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更好地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研究和探讨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对策选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本文在梳理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和合作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中亚各国能源状况、与中国油气合作状况,俄、美以及其他主要政治力量的中亚战略、与中亚各国油气合作状况,探究悠久的历史联系、友好的国家关系、密切的经贸合作、良好的多边合作平台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分析俄、美以及其他主要政治力量在中亚的能源博弈、中亚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和中亚各国能源政策的新调整带来的诸多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提出了一些对策。本文试图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第一,本文从中国的能源需求入手,以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整个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亚各国的能源状况、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和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发掘优势和动力,规避风险和阻力,探求中国扩大在中亚油气开发中的对策选择。相对来说,使问题的研究更加系统、科学。第二,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一种新格局。中国适时推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更深层次的连通和融合。本文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出发,重点分析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努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中亚国际能源新秩序,从而将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在全球能源供需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同时拥有地缘政治和战略资源的中亚地区将越来越重要。中亚地区是“世界的枢纽地带”,是“21世纪的能源新大陆”。尤其是油气富集区里海,处于世界油气资源带和油气供需市场的中心。与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相比,相对稳定可靠、潜力巨大的中亚地区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是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的首选地区之一。第二,开展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的需要。当前,中国与中亚各国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需要利用能源实现宏伟的国家发展目标。因此,加深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双方的共同需要,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要根据中亚各国的实际情况,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第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和中亚国家是近邻和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中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动荡的安全形势和多变的国内政治也给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要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第四,中亚地区的能源竞争不是零和博弈,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俄、美以及其他主要政治力量如伊朗、土耳其、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都想分享中亚国家的能源利益,都为此制定了各自的中亚能源战略,从而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复杂的能源博弈格局。中国需要运用智慧,利用矛盾,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中亚石油大棋局”中有所作为。第五,中国要努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中亚地区能源秩序。目前,中亚地区的能源秩序尚处于构建过程中。中国要利用上合组织在区域内的积极作用,妥善处理与中亚各国、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争取在中亚地区能源供需关系的整合中获得最大利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22;F4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常庆;;友好20年 合作共发展——对中国中亚外交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06期

2 许勤华;;后金融危机时期上合组织框架内多边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04期

3 韩立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能源合作的条件与前景[J];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06期

4 王海运;;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 中国的立场选择[J];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06期

5 明海会;马军强;袁志坤;;哈属里海水域油气项目进展和勘探成果[J];国际石油经济;2010年11期

6 吴绩新;;从安全合作到能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亟需持续发展动力[J];国际展望;2007年18期

7 张珑 ,季志业;中亚的能源及其开发利用[J];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05期

8 安维华;美国两场"反恐战争"与帕西地缘政治[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1期

9 薄启亮;刘贵洲;;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企业的机遇[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11期

10 毕明;;哈萨克斯坦炼厂改造及其影响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刘旭颖;[N];国际商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白晶;[N];中国能源报;2012年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庞昌伟;[N];中国石油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3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张辛雨;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禹会环;阿富汗毒品问题及其对中亚安全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胡;伊朗的里海能源地缘战略与中伊里海能源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李言彪;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能源合作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4 武元婧;冷战后土耳其政府对中亚政策探析[D];新疆大学;2013年

5 胡仕春;日本对哈萨克斯坦能源外交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18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718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c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