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非贸易投资对非洲产业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5 03:24

  本文选题:贸易 + 投资 ; 参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当前,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非经贸合作正在从贸易先行向投资引领方向转型。中非合作也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中非经贸关系对于塑造、促进和引领非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转型是非洲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中非双方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本文在充分借鉴和梳理国内外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型的理论关系概括为比较优势转换型、技术进步驱动型和政策保护扶持型三种,贸易和吸引外资对东道国产业转型总体发挥促进作用,但贸易为间接作用,其作用效果与东道国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贸易产品结构等因素有关,投资则更多表现为直接促进作用。其次,在从产业转型视角综合分析中非贸易投资的历史演进以及非洲实现产业转型内生动力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高度化三个方面提出中非贸易投资对非洲产业转型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剖析世界经济格局从“中心-外围”结构向“双循环”结构转变的背景下产业转移趋势发生的变化,总结新形势对南南合作各参与方的新要求。最后,以南非为例,结合甘肃白银有色集团、海信南非工业园、华为南非公司在南项目情况分析总结经验做法,并以非洲20个国家2003年至2015年面板数据为依据,运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结合豪斯曼检验对中非贸易投资和美非贸易投资与非洲产业转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研究,对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效果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贸易投资对非洲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路径,并得出以下结论:一、短期内贸易制约非洲产业转型,投资对非洲产业转型具有促进作用。中国对非投资兼具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渠道包括通过技术转移培育当地人力资本,通过搭建工业园区等平台帮助当地实现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非洲产业转型意义重大,其对产业转型的拉动作用甚至大于对非投资,因此帮助非洲发展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应是中非合作的关键着力点。计量结果显示中非贸易对非洲产业转型的影响是负向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洲推动产业转型内生动力和消化吸收技术能力明显不足,双方贸易产品结构相对固化,非洲难以通过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转型。二、南南合作效果优于南北合作,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南南合作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中非贸易投资与非洲产业转型的相关性比较显著,但美非贸易投资与非洲产业转型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世界经济格局向“双循环”结构过渡和产业转移方向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推进南南合作方面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国家在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过程中,应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本国产业继续实现高度化发展,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等现象;其它发展中国家政府应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从中国角度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到“一国一策”;二是注重投资引领,创新合作模式;三是强调“授人以渔”,推广合作经验。从非洲角度看,一是加大引资力度,优化贸易结构;二是推进一体化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 s non - trade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human capital cultivation , industrial cluster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 s non - trade inve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tructure of " center - periphery " to " double cycle " .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onclusions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suggestions : one is to strengthen the top - level design and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5;F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孝林;;统筹浙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J];浙江经济;2004年08期

2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信息产业协调发展[J];信息空间;2004年07期

3 叶彤;促进产业协调 巩固发展优势[J];广东经济;2004年06期

4 朱晓青;王静静;史菁;;北京各功能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龚高健;张燕清;;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J];福建理论学习;2010年08期

6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J];杭州(下旬刊);2010年11期

7 范文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12年02期

8 隋博文;傅远佳;;稳增长视阈下广西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08期

9 施友佃;促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谈小城镇的兴起和繁荣[J];福州党政论坛;1996年03期

10 解瑞峰;黄河;周海泉;;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与调控路径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肇光;;如何营造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政策的和谐环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郭明兰;;借鉴国际经验 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竞争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张小锋;;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4 戴英历;;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壮大特色产业[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5 李蕾;;京津功能扩展与产业对接——从河北视角看如何发挥环京津优势[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康盈;黄合;方波;;新形势下的城市经济结构发展转型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以重庆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深化完善工作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黄利明;;实施“六化”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获奖优秀论文选编(2004)[C];2004年

8 王仁东;;坚持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杰 郜玉华 李得安;牡丹区三产业协调发展[N];菏泽日报;2013年

2 记者 高振发 通讯员 宋立新 朱建军;宽城探索生态产业协调发展之路[N];河北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梅柏青;文化产业:成都特色 四川经验[N];成都日报;2006年

4 杨小玲;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N];陕西日报;2007年

5 记者 黄华 谭雅竹;全省州市文化局长会议在昆召开[N];云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加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N];山西日报;2007年

7 陈洪波;乐山08主题:产业提升年[N];四川日报;2008年

8 李国芳;发展大产业的路径和举措[N];黄石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10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 吴江波;文化部将加大特色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N];人民政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苑荣;中非贸易投资对非洲产业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陈静;知识服务产业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忠远;基于要素整合的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伦强;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何乃波;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青华;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2 孙凡;青州蜜桃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国静;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与养老地产的适宜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素嵘;江苏省碳纤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及系统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5 黄金龙;NL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黄玲丽;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杨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8 丁昶;中东部产业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陈春玲;辽东半岛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陈阳;标准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2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752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6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