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与广告专业主义建构
发布时间:2017-05-07 05:44
本文关键词: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与广告专业主义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广告产业是以知识为主要因素的服务产业,因此,广告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作为整体的广告职业群体。广告职业虽然是一种商业服务,但它在形式上是文化生产,这种特殊的组合意味着广告工作不仅要依赖文化知识,还需要一套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掌握的方法以及随之而来的规范体系。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广告职业确实是一种专业。然而,专业在本质上是认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广告职业群体拥有专业身份认同,广告职业才能真正成为专业。专业身份认同就是广告职业群体成员对广告这种职业“具有专业内涵与专业价值”的认知与肯定,这种认知从根本上来自于社会整体认知基础。专业身份认同是广告人职业尊严的源泉,是专业权力的基础,也是广告人获得合理经济报酬的正当理由,更是广告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检验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状况能够揭示我国广告专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及其深层原因。本文依据专业身份认同的概念与内涵设计了调查框架,针对我国广告职业群体进行了专业身份认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广告职业群体实质上缺失专业身份认同。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缺失专业身份认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广告产业发展历程中没有经历过以广告职业群体为主体的自觉的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行动。因为,专业身份认同并不是随着职业发展自然形成的,而是职业群体积极建构的结果。广告的专业特性与缺乏专业身份认同的矛盾导致了当前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生存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广告产业的整体素质与生产能力,造成了广告产业“非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因此,要解决我国广告产业的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广告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建构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观照职业社会学对职业发展史的分析,广告专业身份认同建构的基本路径是建构广告专业主义。这里的专业主义不仅仅是指一套以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更是指包含意识形态与专业权力及其彼此的互动关系在内的专业运行制度。当前我国建构广告专业主义,必然要在我国广告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媒介技术变革带来的广告传播形态以及广告职业核心任务的变迁,将数字媒介时代的广告专业与大众媒介时代广告专业的形态与价值的延续与创新结合起来。这样,广告专业主义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我国广告职业群体建构起强有力的专业身份认同。总体而言,本文是以社会认同理论和职业社会学的专业主义分析为基础,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概念框架;以概念框架为依据设计调查研究方案,以此检验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状况,论证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缺失专业身份认同的假设;通过对专业身份的组织化与制度化的特征分析,寻求广告专业身份认同的制度化建构路径,即广告专业主义建构;最后,本文立足于媒介形态的变迁与我国广告专业发展的现实,提出我国广告专业主义建构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了对专业身份认同问题的相对完整的探索路径,为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一种新的系统化的研究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研究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专业身份认同概念的形成过程,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概念框架,阐述专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认同价值的历史来源;分析专业身份认同的社会学意义,阐明专业身份认同在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以及对我国广告职业群体乃至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依据专业身份认同的概念框架设计针对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提出“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缺乏实质性的专业身份认同”的调查结论。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缺乏实质性的专业身份认同的原因及影响,提出建构广告专业身份认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专业身份的特征出发提出专业身份认同建构的制度化路径;分析专业主义制度的构成要素,分析我国当前广告专业制度的状况,提出我国广告专业主义制度建构的基本方向。第四部分,从媒介传播形态的规定性出发,结合我国广告专业的现实情况,提出当前广告专业义主义建构的具体内容。鉴于我国已经建立起广告专业主义外部制度的现实,本文将建构的重点放在专业主义核心制度方面。
【关键词】:社会认同 专业主义 专业身份 广告产业 专业权力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3.8
【目录】:
- 目录6-9
- 图目录9-10
- 表目录10-11
- 中文摘要11-13
- ABSTRACT13-15
- 1 绪论15-50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5-19
- 1.1.1 研究背景15-18
- 1.1.2 研究目的18-19
- 1.1.3 研究意义19
- 1.2 研究内容19-22
- 1.2.1 内容构成20-21
- 1.2.2 研究框架图21-22
- 1.3 研究方法22-24
- 1.3.1 理论分析23
- 1.3.2 调查研究23-24
- 1.4 文献综述24-48
- 1.4.1 社会认同理论25-37
- 1.4.2 专业主义研究37-44
- 1.4.3 对广告职业群体的研究44-46
- 1.4.4 几个基本概念的厘定46-48
- 1.5 创新与不足48-50
- 1.5.1 创新之处48
- 1.5.2 不足之处48-50
- 2 专业身份认同的概念框架50-67
- 2.1 概念基础:社会认同与专业50-54
- 2.1.1 职业范畴中的社会认同50-52
- 2.1.2 作为社会身份的专业52-54
- 2.2 概念框架54-59
- 2.2.1 社会认同的结构54-55
- 2.2.2 专业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55-56
- 2.2.3 专业身份认同的结构与内涵56-59
- 2.3 专业身份认同的社会学意义59-63
- 2.3.1 劳动分工中的有机团结60-62
- 2.3.2 现代性认同危机的拯救62-63
- 2.4 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63-67
- 2.4.1 专业身份认同对广告职业者的意义64-65
- 2.4.2 专业身份认同对我国广告产业的意义65-67
- 3 我国广告职业群体专业身份认同实证分析67-85
- 3.1 调查研究设计67-80
- 3.1.1 被试68-69
- 3.1.2 研究工具69-70
- 3.1.3 研究程序70-72
- 3.1.4 结果处理72-80
- 3.2 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80-84
- 3.2.1 依据题型进行数据分析80-83
- 3.2.2 依据内容结构进行分析83-84
- 3.3 广告职业群体专业身份认同现状84-85
- 4 广告专业身份认同缺失与制度化建构路径85-110
- 4.1 广告专业身份认同缺失的原因与影响85-91
- 4.1.1 广告专业身份认同缺失的原因85-89
- 4.1.2 专业身份认同缺失对广告职业群体的影响89-91
- 4.2 专业身份认同的制度化建构91-98
- 4.2.1 作为制度的专业主义91-92
- 4.2.2 专业主义的外部制度92-93
- 4.2.3 专业主义的核心制度93-98
- 4.3 我国广告专业主义的核心制度分析98-110
- 4.3.1 广告专业意识形态98-103
- 4.3.2 广告专业权力103-110
- 5 我国广告专业主义建构110-127
- 5.1 大众媒介时代广告专业主义110-119
- 5.1.1 大众媒介时代的传播形态与广告职业特征111-112
- 5.1.2 广告专业主义建构112-119
- 5.2 数字媒介时代我国广告专业主义建构119-127
- 5.2.1 数字媒介时代的传播形态与广告职业特征120-121
- 5.2.2 我国广告专业主义建构121-127
- 结语127-129
-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129-130
- 附录一:广告职业者专业身份认同开放式问卷130-131
- 附录二:广告职业者专业身份认同预测问卷131-133
- 附录三:广告职业者专业身份认同正式问卷133-135
- 参考文献135-142
- 后记142-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慧民;;“80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及其自我调节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年1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红;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与广告专业主义建构[D];武汉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晓燕;关于初任教师专业身份及其建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莉莉;[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琳;运用隐喻探究湘西州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发展[D];中南大学;2013年
4 徐利勇;上海市小学女教师专业身份感知情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广告职业群体的专业身份认同与广告专业主义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4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