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执法综合评价及其改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07:05
本文关键词:我国能源执法综合评价及其改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也逐年上升。目前,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总体上比较严峻。为了改善能源供应安全,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能源生产安全,应对能源生产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能源效率,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能源执法依据,建成了许多能源执法机构,对能源各领域的各项业务开展了许多能源执法实践。能源执法涉及能源执法依据、能源执法机构、能源执法管理(包括能源执法绩效管理和能源执法激励)、能源执法体系等诸多内容。我国的能源执法依据是否影响相关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能源执法机构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做出科学的评价;怎样对能源执法主体的执法绩效进行有效的管理,怎样设计能源执法激励机制以提高执法积极性,怎样改进现有的能源执法体系,这些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围绕上述这些核心问题,运用数学模型和科学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模型和执法研究结合起来,是论文研究工作的难点和关键,也是需要解决的方法性问题。论文以研究问题为主线、辅以模型和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评价了我国能源执法依据对相关产业和能源消费的影响。以《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和《关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的通知》(以下简称两通知)为例,考察了能源执法依据对汽车销量的影响,并结合汽车燃油的节能减排问题,探讨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立法的改进机会。(2)评价了我国能源执法机构的作用。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为例,考察了我国新建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对煤矿生产安全性的影响。采用时间序列结构性断点检验方法,将2000年以来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建设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分阶段构建了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并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职能交叉、国家监察人数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继续建设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的建议。(3)探讨了我国有效管理能源执法机构执法绩效的方法。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26个省级煤矿安监局的监察绩效管理为例,运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法对26个省级煤矿安监局就其煤矿安全监察绩效进行聚类评估,寻找提高煤矿安全监察绩效的关键方法,探索分类管理省级煤矿安监局、督促它们提高绩效的机制,并从管理机制角度,提出了加强执法绩效的管理措施。(4)探讨了提高我国能源执法部门执法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以煤矿安全监察执法为例,运用信号传递博弈来分析执法补贴的运行机理及能源执法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策略选择。从政策角度,提出了加强能源执法补贴管理的监管建议。(5)探讨了改进我国能源执法体系的战略路径。以石油执法体系的优化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石油执法体系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并提出了改进石油执法体系的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在能源执法依据评价方面,通过对两通知政策法规效应的评价,发现有无对比及多元线性回归综合评价模型适合于考察该通知的政策法规效应,同时,实施两通知即成品油税费改革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政策法规效应,有助于提高汽车销量。但是,从长期来看,其政策效应尚未可知。(2)在能源执法机构建设评价方面,通过划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建设的阶段,运用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有较好的拟合精度,预测方法具有鲁棒性。结果显示组建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在客观上更有效地降低了DRPMT,使其下降了2.3373人/百万吨,极大地改善了煤矿安全整体形势,是我国煤矿安全监察的正确选择;而第二阶段未组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这一阶段煤矿生产DRPMT的下降主要受益于第一阶段机构体系建设带来的机构效应。(3)在能源执法绩效管理方面,运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26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安全监察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按其绩效,可以分成四类,即超低绩效灰类、低绩效灰类、中绩效灰类和高绩效灰类。总体上看,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监察绩效偏低。绩效高低的差别主要来自于人均监察矿次,而非人均监察工作日。因此,提高人均监察矿次是低绩效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提高绩效的关键方法。(4)在能源执法激励机制构建方面,以煤矿安全监察为例,运用信号传递博弈来分析执法补贴机制的运行机理及能源执法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策略选择。结果表明,能源执法补贴机制是否成功以及成功多少取决于申请执法补贴的能源执法部门的伪装造假成本、被发现伪装造假的概率及财政部门认定其为执法型部门的先验信念。(5)在能源执法体系优化方面,以石油执法体系优化为例,运用SWOT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四方面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执法体系。结果显示我国石油执法体系内部优势太少、劣势较多;外部机会多、威胁也多。只有充分利用优势、把握机会,努力改变劣势、规避威胁,即采取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等四种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石油执法体系。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提出了研究能源执法的新思路和新框架。论文提出从能源执法依据、能源执法机构建设、能源执法主体绩效管理、能源执法激励设计、能源执法体系优化等五方面研究能源执法的思路和框架。在之前的研究中,这样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尚未使用过。第二,构建了有无对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综合评价模型,对能源执法依据的作用进行了科学评价。第三,运用结构断点检验的方法划分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建设两阶段,构建了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评价了我国借鉴美国机构建设经验、从2000年开始建设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的作用。第四,探索了建立我国能源执法激励机制的途径,即运用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提出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补贴机制。第五,提出了改进能源执法体系的方法,即运用SWOT分析,从执法依据、执法机构、执法实践与管理三个层次完善能源执法体系。
【关键词】:能源执法 能源执法依据 能源执法机构 能源执法绩效管理 能源执法激励 能源执法体系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7;F206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第一章 序论16-40
- 1.1 研究背景16-25
- 1.1.1 能源形势与能源执法16
- 1.1.2 能源执法依据16-19
- 1.1.3 能源执法机构19-20
- 1.1.4 能源执法形式20-24
- 1.1.5 能源执法管理24-25
- 1.2 文献综述25-36
- 1.2.1 能源立法与能源法规研究文献综述25-31
- 1.2.2 能源执法机构与管理机构研究文献综述31-34
- 1.2.3 能源执法实践研究文献综述34-36
- 1.3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36-37
- 1.3.1 研究目的36-37
- 1.3.2 技术路线37
-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37-40
- 1.4.1 论文结构37-38
- 1.4.2 论文内容38-40
- 第二章 能源执法依据定量评价——以成品油两通知为例40-54
- 2.1 研究背景40-41
- 2.2 方法论41-46
- 2.2.1 数据41-43
- 2.2.2 基于有无对比法的能源政策法规效应灰色线性回归评价模型43-45
- 2.2.3 基于2002-2013年数据的汽车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5-46
- 2.3 结果46-47
- 2.3.1 基于有无对比法的能源政策法规效应灰色线性回归评价结果46
- 2.3.2 基于2002-2013年数据的汽车销量多元线性回归评价结果46-47
- 2.4 分析47-49
- 2.5 进一步的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机会49-52
- 2.5.1 税收政策改进机会50-51
- 2.5.2 财政政策改进机会51-52
- 2.5.3 立法改进机会52
- 2.6 本章小结52-54
- 第三章 能源执法机构评价——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体系建设为例54-72
- 3.1 研究背景54-56
- 3.2 方法论56-62
- 3.2.1 假设56
- 3.2.2 数据56-57
- 3.2.3 二阶段划分57-58
- 3.2.4 评价过程58-59
- 3.2.5 模型59-62
- 3.3 实证结果62-64
- 3.3.1 第一阶段(组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集团)62
- 3.3.2 第二阶段(无监察机构建设阶段)62-63
- 3.3.3 预测结果可靠性检验63-64
- 3.4 分析和讨论64-68
- 3.4.1 第一阶段分析(2000-2009年)64-66
- 3.4.2 第二阶段分析(2010-2013年)66-67
- 3.4.3 两阶段对比分析67-68
- 3.5 未来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的机会68-69
- 3.6 本章小结69-72
- 第四章 能源执法绩效管理机制构建——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为例72-86
- 4.1 引言72-74
- 4.2 方法论74-80
- 4.2.1 指标体系74
- 4.2.2 数据来源74-75
- 4.2.3 评估模型75-80
- 4.3 结果80
- 4.4 讨论80-82
- 4.5 改进煤矿安全监察绩效管理的机会82-84
- 4.6 本章小结84-86
- 第五章 能源执法激励机制构建——以对煤矿安全监察实施执法补贴为例86-98
- 5.1 研究背景86-87
- 5.2 信号传递博弈模型87-89
- 5.2.1 文献综述87-88
- 5.2.2 博弈过程88-89
- 5.2.3 定义均衡89
- 5.3 基于信号博弈的能源执法补贴模型89-95
- 5.3.1 能源执法补贴模型89-90
- 5.3.2 潜在均衡的分类90-91
- 5.3.3 均衡分析91-94
- 5.3.4 对补贴机制成功程度的分析94-95
- 5.3.5 比较分析95
- 5.4 政策启示95-97
- 5.4.1 具体措施95-96
- 5.4.2 监管设计96-97
- 5.5 本章小结97-98
- 第六章 能源执法体系优化——以石油执法体系的完善为例98-118
- 6.1 石油执法体系的三层次98-104
- 6.1.1 石油执法依据建设98-100
- 6.1.2 石油执法机构建设100-101
- 6.1.3 石油执法实践101-104
- 6.2 我国石油执法体系的SWOT分析104-112
- 6.2.1 优势分析104-105
- 6.2.2 劣势分析105-108
- 6.2.3 机会分析108-110
- 6.2.4 威胁分析110-112
- 6.3 我国石油执法体系的改进战略112-117
- 6.3.1 优势——机会战略(SO战略)112
- 6.3.2 劣势——机会战略(WO战略)112-115
- 6.3.3 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115
- 6.3.4 劣势——威胁战略(WT战略)115-117
- 6.4 本章小结117-118
- 第七章 全文总结118-122
-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18-119
- 7.2 本文主要结论119-120
- 7.3 本文主要创新点120
- 7.4 下一步研究方向120-122
- 参考文献122-132
- 致谢132-13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1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琼;董秀成;张彦明;郭杰;;构建我国天然气战略储备制度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静媛;燃油税费改革实施效果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能源执法综合评价及其改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2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