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13:34

  本文关键词: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模型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纷纷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始放弃过度依赖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并将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以缓冲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我国也紧随世界潮流,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针对经济发展所提出的特有概念,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研究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特点特征、战略意义等方面。关于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领域选择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梳理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与选择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进行了探索,并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对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调研,得出了其发展现状的相关结论。并对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对策。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1)整体来看,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在2010-2011年提升迅速,在2012-2013年稍有下滑。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下降是阻碍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产业创新环境改善是促进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长期低水平的产业创新投入则是造成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原因。 (2)从长春市各区来看,朝阳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排名第一,农安、高新、九台、双阳四个区分别位列2-5位,南关、榆树、德惠三个区排名最后。金融业给技术研发的贷款金额较大以及创新产出较高是导致朝阳区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排名靠前的区域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其它相对落后的区域。 (3)从各产业来看,2013年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其有相对更强的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光电信息产业在投入方面力度虽大,却未能把投入转化为产出。新能源产业在多个方面存在落后。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 (1)运用专家咨询法与统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2)对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并得出了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其研发创新方面的相关结论。 (3)利用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历年趋势、长春市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3个不同的角度对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研究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6.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19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5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5-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1.5 本章小结17-19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19-29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19-22
  • 2.2 产业创新能力22-25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25-26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26-27
  • 2.5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29-45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及特点29-35
  •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29-33
  •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33-35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35-39
  • 3.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特点35-36
  • 3.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内涵36-37
  • 3.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构成37-39
  •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39-43
  • 3.3.1 中观影响因素分析39-41
  • 3.3.2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41-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45-59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45-48
  • 4.1.1 目的性原则45
  • 4.1.2 科学性原则45-46
  • 4.1.3 系统性原则46-47
  • 4.1.4 可行性原则47
  • 4.1.5 可比性原则47-48
  • 4.1.6 高内聚-低耦合原则48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流程48-49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48-49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49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9-53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49-53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53
  • 4.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53-57
  • 4.5 评价模型的构建57-58
  • 4.6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59-67
  • 5.1 样本选择59-61
  • 5.1.1 区域选择59
  • 5.1.2 产业选择59-60
  • 5.1.3 企业选择60-61
  • 5.2 数据获取61-65
  • 5.2.1 问卷的基本内容61-62
  • 5.2.2 问卷设计62-63
  • 5.2.3 数据获取63-65
  • 5.3 本章小结65-67
  • 第6章 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67-93
  • 6.1 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分析67-80
  • 6.1.1 总体情况概括67-69
  • 6.1.2 所有制形式69-72
  • 6.1.3 组织形式72-73
  • 6.1.4 上市情况73-74
  • 6.1.5 企业认定情况74-77
  • 6.1.6 治理结构77-80
  • 6.2 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相关情况分析80-91
  • 6.2.0 孵化情况80-81
  • 6.2.1 企业技术中心81-84
  • 6.2.2 企业的主要研发形式84-85
  • 6.2.3 企业的研发制度85-87
  • 6.2.4 国家级新产品和技术标准制定87-89
  • 6.2.5 科技奖项89-91
  • 6.2.6 技术创新障碍91
  • 6.3 本章小结91-93
  • 第7章 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93-111
  • 7.1 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创新能力评价93-98
  • 7.1.1 创新能力的计算93-96
  • 7.1.2 创新能力分析96-98
  • 7.2 长春市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98-106
  • 7.2.1 创新能力的计算98-100
  • 7.2.2 创新能力分析100-106
  • 7.3 长春市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106-109
  • 7.4 本章小结109-111
  • 第8章 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对策111-121
  • 8.1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基础111-116
  • 8.1.1 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销售收入111-114
  • 8.1.2 优化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114-116
  • 8.2 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116-117
  • 8.3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投入水平117-118
  • 8.3.1 增加科技活动经费投入117
  • 8.3.2 增加 R&D 经费投入强度117-118
  • 8.4 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出能力118-119
  • 8.5 本章小结119-121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21-125
  • 9.1 结论与创新点121-122
  • 9.1.1 研究结论121-122
  • 9.1.2 研究主要创新点122
  • 9.2 研究展望122-125
  • 参考文献125-135
  • 附录一 调查问卷135-143
  • 致谢1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1期

2 董树功;;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的共同推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3 肖兴志;韩超;赵文霞;邓菁;齐鹰飞;曹志来;郭晓丹;万丛颖;李姝;王建林;王岭;王雅洁;李少林;;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4 郭凤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以生物产业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5 韩雪莲;谢理;赵文霞;;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进入、时机与绩效——基于180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6 朱瑞博;刘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其自主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刘焱;;日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2010年07期

8 孙晓华;周玲玲;;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基于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9 苟仲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测度与分析[J];电子学报;2006年S1期

10 翁锦玉;李奎;;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分析[J];广东科技;2011年1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洪涛;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兰飞;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东风;基于知识流动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李勃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53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553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a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