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求证

发布时间:2017-08-08 11:10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理论分析与经验求证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互补效应 挤出效应


【摘要】:产业集聚作为经济活动分布的一种地理特征,被认为是一国(地区)生产率和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单一产业在地理上不断集中的过程,而更多地表现为相关产业的协同集聚,表现为相关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深度整合。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分别呈现较强的集聚化态势,但在价值链整合层面,关联产业的企业间价值创造及创新机制的协同效应并不显著,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产业集聚的竞争力效应,也对区域间产业协同集聚乃至城市间分工协作机制的运行形成阻滞。因此,以更广阔的跨区域视界,多维度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动力机制和生成路径,对拓宽和深化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空间、对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效应、对微观经济组织拓展价值链网络并合理有效地嵌入集聚经济圈的战略选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直接的应用价值。产业集聚论题最早可追溯至马歇尔(1890)对产业“杂居”问题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兴起则为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产业协同集聚的机制及其效应成为研究的重点。沿着这一研究方向,国内外学术界在产业间协同集聚度的测算与区域间产业集聚比较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产业维度与空间维度之间并未形成稳定的“交集”,特别是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行业协同集聚方面存在理论盲点。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与空间协同定位等特征性事实的经验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具有产业和空间双重属性,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传导的特质,决定这种传导效率的则是制度变量。基于此,本文架构了一个由“产业——空间——制度”三构面所形成的理论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内,作者以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理及效应解构为重心,刻画产业间协同集聚机理的决定因素,试图深度解析关联产业间跨区际协同集聚的内生性机制。其中,理论分析层面主要借鉴Venables(1996)的垂直关联模型(CPVL)并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通过模型推演,从中间投入品与产业关联的角度诠释协同集聚形成的生成条件。实证分析层面,考虑到产业集聚研究的适宜区域层次不宜太高,故以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基于2005年—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两位数行业代码样本数据,综合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联立方程SUR估计、SEM模型和动态面板回归等计量分析方法展开相应的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简要概括为:(1)规模经济、价值链匹配、空间临近、商务成本节约、制度支持等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从产业、空间联动演进为协同集聚的主要条件,但具有明显的行业与空间异质性。其中城市规模在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及其效应更替过程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呈现出一定的拟合态势,但产业关联度强且空间集聚度高的行业组合配对占总组合配对数的比例仍旧偏低,多数城市还处于协同集聚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双重效应)并存阶段;(3)体现需求关联的制造业可获得性对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体现成本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可获得性也对制造业的区位选择也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但相对而言后者的影响程度会更大一些。其中,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对两大产业的空间联合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4)产出关联、知识存量都对产业协同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中心城市的辐射方面,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要大于上海这一特大中心城市。在特定城市空间内,存在一个均衡租金水平使得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最大,这也内生出一个最优城市规模使得双重效应协调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上述研究结论拓展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系,特别是疏通了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之间的传导过程。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尝试将产业、空间和制度三构面进行整合并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中来,并基于行业与空间异质性验证了相关因素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关系与作用强度,明晰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内生机理,避免了整体分析不够深入的缺陷;同时,从价值链与城市空间两大视角剖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中双重效应的生成机理及其协调演进过程,避免了对产业集聚效应单一视角研究的种种局限,使得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以“最大化协同集聚净效应”为根本宗旨,以“城市集聚区”为主要平台来构建多维度的对策体系,这将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互补效应 挤出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F42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3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7
  • 1.1.1 现实背景及意义13-16
  • 1.1.2 理论背景及意义16-17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17-19
  • 1.2.1 研究的主要目标17-18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19-23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19-20
  • 1.3.2 研究的总体框架20-22
  • 1.3.3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22-23
  • 1.4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23-27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23-24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24-26
  • 1.4.3 本文的技术路线26-27
  • 1.5 相关概念与范围界定、不足之处27-31
  • 1.5.1 相关概念界定27-28
  • 1.5.2 研究范围界定28-29
  • 1.5.3 研究的局限性29-31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31-57
  • 2.1 产业集聚形成与演进的纯理论线索31-41
  • 2.1.1 空间视角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溯源:微观静态分析31-35
  • 2.1.2 区域经济理论与产业集聚:宏观动态分析35-36
  • 2.1.3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36-39
  • 2.1.4 要素拥挤、过度集聚与集聚经济39-40
  • 2.1.5 简要评述40-41
  • 2.2 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进展41-50
  • 2.2.1 产业集聚的存在性检验42-43
  • 2.2.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43-44
  • 2.2.3 产业集聚效应分析44-49
  • 2.2.4 简要评述49-50
  •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综述拓展)50-55
  • 2.3.1 产业关联研究50-51
  • 2.3.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研究51-55
  • 2.4 研究述评55-57
  • 第3章 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机理与形成条件57-80
  • 3.1 产业联动的理论分析57-62
  • 3.1.1 产业联动的理论解释57-58
  • 3.1.2 产业联动的主要动因:前后向关联58-59
  • 3.1.3 基于要素分配的产业联动机理分析59-62
  • 3.2 产业集聚空间联动的理论分析62-65
  • 3.2.1 产业集聚中空间关联机制的进一步解析62-63
  • 3.2.2 产业集聚空间联动的理论机理分析63-65
  • 3.3 产业联动、空间联动促进协同集聚的主要条件65-78
  • 3.3.1 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66-67
  • 3.3.2 产业集聚间的联动形式与效应67-69
  • 3.3.3 价值链匹配与协同集聚69-70
  • 3.3.4 空间联动70-74
  • 3.3.5 制度支持74-78
  • 3.4 本章小结78-80
  • 第4章 产业协同集聚的现实考察:产业与空间特征80-105
  • 4.1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集聚的基本评判80-85
  • 4.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交叠81-83
  • 4.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功能分化与城市功能扩展83-85
  • 4.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度拟合分析85-89
  • 4.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与分析89-99
  • 4.3.1 产业维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89-92
  • 4.3.2 空间维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分析92-99
  • 4.4 研究拓展:产业协同集聚的二维综合评判99-103
  • 4.4.1 长三角产业协同集聚的产业—空间四象限分布图99-102
  • 4.4.2 产业—空间四象限分布图的演进比较102-103
  • 4.5 本章小结103-105
  • 第5章 产业联动与集聚依存性的计量检验105-128
  • 5.1 两大产业间的动态关系检验105-113
  • 5.1.1 数据与模型说明106-108
  • 5.1.2 变量选取与实证分析108-112
  • 5.1.3 小结112-113
  • 5.2 产业集聚间的依存性检验113-118
  • 5.2.1 研究模型114
  • 5.2.2 变量选取及表征、数据来源114-115
  • 5.2.3 计量结果与分析115-118
  • 5.3 基于垂直关联的空间联动分析118-125
  • 5.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118-121
  •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121-122
  • 5.3.3 实证结果分析122-125
  • 5.4 本章小结125-128
  •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形成机理的经验求证128-149
  • 6.1 理论假说的提出128-135
  • 6.1.1 基于产业联动视角128-130
  • 6.1.2 基于空间联动视角130-133
  • 6.1.3 基于制度视角133-135
  • 6.2 产业协同集聚的计量检验135-147
  • 6.2.1 变量描述与模型设计135-140
  • 6.2.2 假说检验及讨论140-147
  • 6.3 主要结论147-149
  • 第7章 协同集聚效应及其解构:互补效应与挤出效应149-173
  • 7.1 异质性视角下协同集聚效应的生成与演进150-159
  • 7.1.1 行业异质性与协同集聚效应150-154
  • 7.1.2 空间诉求差异与协同集聚效应154-156
  • 7.1.3 协同集聚效应:一个现实印象156-159
  • 7.2 协同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159-163
  • 7.2.1 城市空间视角160-161
  • 7.2.2 价值链视角161-163
  • 7.3 理论假说的实证检验163-168
  • 7.3.1 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163-165
  • 7.3.2 实证分析165-168
  • 7.4 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168-171
  • 7.5 本章小结171-173
  • 第8章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及研究展望173-180
  • 8.1 主要研究结论173-175
  • 8.2 相关政策启示175-178
  • 8.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178-180
  • 参考文献180-19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91-193
  • 致谢193-1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迅;童华建;;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J];财经科学;2006年11期

2 金相郁;;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J];财贸经济;2006年06期

3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4 王丽丽;范爱军;;空间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门限模型的非线性关联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12期

5 姚永玲;赵宵伟;;城市服务业动态外部性及其空间效应[J];财贸经济;2012年01期

6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7 沈玉芳;刘曙华;;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8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9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10 高静;黄繁华;;信息不对称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孙久文;[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利民;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5 陶纪明;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管志伟;制造业空间集聚、生产要素拥挤与集聚适度预警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39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639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2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