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9:02
本文关键词: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摘要】: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利益矛盾的主要手段,生态补偿正被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但对于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根据IUCN统计,全球有超过13%的陆地和1.17%的海洋被纳入保护范围,且呈增长趋势,其中不少保护地被开发为旅游地,给保护事业带来一定的机遇与威胁。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旅游发展涉及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是保护地及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旅游生态补偿不仅可以通过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补偿纠正和避免保护地旅游开发中的种种“不生态”现象,更能通过保护者获益激励生态保护行为,激发社区居民及其他公众的保护热情,通过调节旅游开发所涉及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缓解保护地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外,由于旅游开发收益者明确,以及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高生态效率、强关联带动等特性,旅游生态补偿还可以作为重要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渠道,以旅游收入反哺保护地保护及社区发展,在解决保护地及其生态补偿资金短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为建立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总体而言,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建立,却是一个理论方法远未成熟,实践层面仍在探索的问题。 论文以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在我国具有重要保护地位和旅游发展地位的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并以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地模式的开创者——普达措国家公园为具体案例,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构建了旅游生态补偿的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对生态补偿主流认识的反思,结合旅游生态补偿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深入旅游业与生态补偿之间关系的二重性,提出了认识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说”与“途径说”;通过对旅游生态补偿损失性境遇和补偿关系域的分析,明确了包含3类补偿主体、3类补偿客体、3类补偿对象(可归为生态与人2种类型),包含对负外部性行为的惩罚和对正外部性行为的激励两大方面,包含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两个层面的完整的旅游生态补偿范畴,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2)提出了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和可行性。从保护地旅游发展的生态外部性——市场失灵(既包括保护地旅游发展的生态负外部性,也包括保护地生态保护对于旅游发展的正外部性),以及保护地旅游生态保护的政府失灵(既包括政策失灵,也包括管理失灵)两方面分析了实施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并从不断完善的政策、一定的法律依据、积极的探索实践等方面分析了实施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3)总结了国内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的成功经验。基于国内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践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国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经验:补偿理念始终服从于保护地管理目标、多种补偿主体形成合力、惩罚与激励手段并重、注重补偿标准的综合性和动态性、直接(输血)与间接(造血)补偿途径相结合、资金管理规范有序、补偿保障体系完善;和国内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特点:资源有偿使用/保护管理费是补偿资金的重要来源、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是主要的补偿主体、注重补偿标准的差异化和动态化、补偿方式多样化、补偿资金管理较为规范。 (4)构建了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并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案例进行验证。从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责任确立机制、补偿标准确定机制、补偿途径选择机制和补偿实施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建构了云南省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对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调查和效果评估,得出其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经验:科学的保护理念为实施旅游生态补偿打下基础、较大的补偿力度保障了受偿社区的基本利益、多样化的补偿方式有利于受偿社区的全面发展,和主要不足:补偿理念的偏差影响了补偿机制的构建、管理体制不顺是补偿执行不力的根源、执行机制不健全大大降低了补偿效率。 通过以上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具有综合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共同作用是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旅游功能的发挥使保护地具备了一定的自补偿能力;管理体制不顺是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顺利实施的最大障碍;造血式补偿是建立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关键。
【关键词】:保护地 旅游生态补偿 云南 普达措国家公园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05;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8
- 第1章 绪论18-46
- 1.1 研究背景18-21
- 1.1.1 生态补偿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18-19
- 1.1.2 旅游生态补偿是重塑旅游业绿色形象,实现旅游产业国家战略的有力推手19
- 1.1.3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是缓解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促进保护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9-20
- 1.1.4 云南的突出保护和旅游地位使其成为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重要平台20-21
- 1.2 研究进展与述评21-40
- 1.2.1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21-35
- 1.2.1.1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21-27
- 1.2.1.2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进展27-35
- 1.2.2 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进展35-38
- 1.2.2.1 国外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进展35-37
- 1.2.2.2 国内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进展37-38
- 1.2.3 研究述评38-40
- 1.3 研究基础与可行性40-41
- 1.3.1 研究的承接性40
- 1.3.2 资料的可得性40
- 1.3.3 案例的典型性40-41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41-42
- 1.4.1 关键问题41-42
- 1.4.2 研究目的42
- 1.4.3 研究意义42
- 1.5 研究方案42-46
- 1.5.1 研究方法43-44
- 1.5.2 研究思路44
- 1.5.3 技术路线44-46
- 第2章 旅游生态补偿理论研究46-80
- 2.1 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反思46-50
- 2.1.1 生态补偿内涵的发展46-49
- 2.1.1.1 早期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生态补偿46-47
- 2.1.1.2 当前社会科学视域下的生态补偿47-49
- 2.1.2 生态补偿的概念界定49-50
- 2.1.3 对生态补偿主流认识的反思50
- 2.2 对旅游生态补偿的基本认识50-72
- 2.2.1 旅游生态补偿的定义51-52
- 2.2.2 旅游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依据52-67
- 2.2.2.1 外部性理论与旅游生态补偿的根源和途径52-56
- 2.2.2.2 公共物品理论与旅游生态补偿的政策选择56-59
- 2.2.2.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旅游生态补偿的目的和标准59-63
- 2.2.2.4 生态正义理论与旅游生态补偿的原则和对象63-67
- 2.2.3 认识旅游生态补偿的两种视角67-70
- 2.2.3.1 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说”67-68
- 2.2.3.2 旅游生态补偿的“途径说”68-70
- 2.2.4 认识旅游生态补偿的四种误区70-72
- 2.2.4.1 把旅游生态补偿等同于“发生在旅游地的生态补偿”(“地域说”)70
- 2.2.4.2 把旅游生态补偿等同于“对旅游资源的生态补偿”(“资源说”)70-71
- 2.2.4.3 把旅游生态补偿等同于“旅游资源价值补偿”(“价值说”)71-72
- 2.2.4.4 把旅游生态补偿等同于“旅游利益补偿”(“利益说”)72
- 2.3 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剖析72-80
- 2.3.1 旅游生态补偿的基本语义72-74
- 2.3.1.1 损失性境遇73
- 2.3.1.2 补偿关系域73-74
- 2.3.2 旅游生态补偿的范畴74-77
- 2.3.3 旅游生态补偿的特点77-80
- 2.3.3.1 补偿主体的特定性:旅游生态补偿是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77
- 2.3.3.2 补偿对象的综合性:旅游业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由多种生态要素提供77-78
- 2.3.3.3 补偿需求的高层次性:旅游生态补偿属于延展型生态补偿78-80
- 第3章 云南保护地及其旅游发展状况80-96
- 3.1 保护地概念界定80-81
- 3.2 云南保护地概况81-85
- 3.2.1 基本情况81-82
- 3.2.2 管理体制82-83
- 3.2.3 保护状况83-84
- 3.2.4 生态补偿情况84-85
- 3.3 云南保护地旅游发展状况85-92
- 3.3.1 保护地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85-87
- 3.3.2 丰富的资源奠定了云南保护地旅游发展的基础87-88
- 3.3.3 有利的政策推动了保护地旅游业的发展88-90
- 3.3.4 多种因素制约了云南保护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90-92
- 3.4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制度需求92-96
- 3.4.1 缓解生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迫切需求92-93
- 3.4.2 纠正保护地利益关系失衡的有效途径93
- 3.4.3 保护地现有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补充93-96
- 第4章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与可行性96-116
- 4.1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分析96-108
- 4.1.1 保护地旅游发展的市场失灵96-100
- 4.1.1.1 旅游业的生态负外部性96-97
- 4.1.1.2 保护地旅游发展的生态负外部性97-99
- 4.1.1.3 保护地生态保护对于旅游发展的正外部性99-100
- 4.1.2 保护地旅游生态保护的政府失灵100-108
- 4.1.2.1 保护地旅游生态保护政策失灵101-102
- 4.1.2.2 保护地旅游生态保护管理失灵102-108
- 4.2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可行性分析108-116
- 4.2.1 具有不断完善的政策108-110
- 4.2.1.1 国家层面对生态补偿日益重视108-109
- 4.2.1.2 国家鼓励环保经济手段的运用109
- 4.2.1.3 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相关规定不断出台109-110
- 4.2.2 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110-111
- 4.2.3 具有积极的实践探索111-116
- 第5章 中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践分析与经验借鉴116-138
- 5.1 国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践典型案例分析116-123
- 5.1.1 欧美洲116-118
- 5.1.1.1 美国国家公园116-117
- 5.1.1.2 加拿大国家公园117
- 5.1.1.3 加拿大红莓湖保护区117
- 5.1.1.4 瑞士“Hotelplan”旅行社117-118
- 5.1.2 大洋洲118-121
- 5.1.2.1 新西兰国家公园118-119
- 5.1.2.2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119-120
- 5.1.2.3 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120-121
- 5.1.2.4 澳大利亚拉米顿国家公园121
- 5.1.3 非洲121-122
- 5.1.3.1 乌干达布文迪国家公园121
- 5.1.3.2 南非纳各拉保护区121-122
- 5.1.3.3 南非洛克泰尔湾自然保护区122
- 5.1.4 亚洲122-123
- 5.1.4.1 印尼雾山国家公园122-123
- 5.1.4.2 尼泊尔上马斯唐地区123
- 5.2 国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经验借鉴123-127
- 5.2.1 补偿理念上,始终服从于保护地的管理目标123
- 5.2.2 补偿主体上,旅游经营企业、旅游者、保护地管理机构形成合力123-124
- 5.2.3 补偿对象上,自然生态系统和社区并重124
- 5.2.4 补偿手段上,惩罚与激励并重124
- 5.2.5 补偿标准上,以综合性和动态性增加标准制定的科学性124-125
- 5.2.6 补偿途径上,直接(输血)与间接(造血)相结合125
- 5.2.7 资金管理上,专款专用,规范有序125-126
- 5.2.8 补偿保障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26-127
- 5.3 国内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践典型案例分析127-134
- 5.3.1 九寨沟128-129
- 5.3.2 武陵源129-130
- 5.3.3 武当山130-131
- 5.3.4 天目山131-132
- 5.3.5 三清山132-134
- 5.4 国内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经验借鉴134-138
- 5.4.1 资源有偿使用/保护管理费是补偿资金的重要来源134
- 5.4.2 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是主要的补偿主体134-135
- 5.4.3 通过差异化、动态化提高补偿标准的可操作性135-136
- 5.4.4 补偿方式多样化136-137
- 5.4.5 补偿资金管理较为规范137-138
- 第6章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解析与建构138-160
- 6.1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目的与原则138-140
- 6.1.1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目的138
- 6.1.2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138-140
- 6.1.2.1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138-139
- 6.1.2.2 事后补偿与事前预防相结合的原则139
- 6.1.2.3 科学性,阶段性原则139
- 6.1.2.4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139-140
- 6.2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140-141
- 6.3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责任确立机制141-145
- 6.3.1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责任主体的确定范式141-142
- 6.3.1.1 明晰产权141-142
- 6.3.1.2 识别利益相关者142
- 6.3.2 保护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界定142-143
- 6.3.3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对象143-145
- 6.3.3.1 补偿主体143-144
- 6.3.3.2 补偿对象144-145
- 6.4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途径选择机制145-149
- 6.4.1 补偿资源筹集途径145-147
- 6.4.1.1 征收旅游生态补偿税费145-146
- 6.4.1.2 征收保护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146
- 6.4.1.3 推行生态旅游标记146
- 6.4.1.4 设立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基金146-147
- 6.4.2 补偿资源发放途径147-149
- 6.4.2.1 基于补偿对象的补偿资源发放途径147-149
- 6.4.2.2 基于资源性质的补偿资源发放途径149
- 6.5 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机制149-154
- 6.5.1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150-152
- 6.5.1.1 效益法150
- 6.5.1.2 成本法150-151
- 6.5.1.3 意愿法151
- 6.5.1.4 综合法151
- 6.5.1.5 生态足迹法151-152
- 6.5.2 补偿资源筹集标准152-153
- 6.5.3 补偿资源发放标准153-154
- 6.6 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施保障机制154-160
- 6.6.1 制度保障154-156
- 6.6.1.1 体制保障154-155
- 6.6.1.2 法律保障155-156
- 6.6.2 社会保障156-157
- 6.6.2.1 监督管理156
- 6.6.2.2 公众参与156-157
- 6.6.2.3 宣传引导157
- 6.6.3 技术保障157-160
- 6.6.3.1 科学研究157-158
- 6.6.3.2 绩效评估158-160
- 第7章 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调查研究160-216
- 7.1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创立160-167
- 7.1.1 云南国家公园体制探索160-164
- 7.1.1.1 国家公园的含义与目标160-161
- 7.1.1.2 云南的国家公园探索实践161-164
- 7.1.2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建立与发展164-167
- 7.1.2.1 基本情况164-165
- 7.1.2.2 建设情况165-166
- 7.1.2.3 旅游发展情况166
- 7.1.2.4 经营管理体制166-167
- 7.2 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调查167-188
- 7.2.1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旅游生态补偿调查167-170
- 7.2.1.1 生态保护措施调查168-170
- 7.2.1.2 旅游生态补偿措施调查170
- 7.2.2 对社区的旅游生态补偿调查170-188
- 7.2.2.1 补偿背景调查171-174
- 7.2.2.2 补偿现状调查174-179
- 7.2.2.3 受偿者认知调查179-188
- 7.3 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效果分析188-210
- 7.3.1 对生态的旅游生态补偿效果评估188-200
- 7.3.1.1 基于研究监测的效果评估188-190
- 7.3.1.2 基于旅游生态效率测算的效果评估190-199
- 7.3.1.3 基于补偿前后景观对比的效果评估199-200
- 7.3.2 对社区的旅游生态补偿效果评估200-210
- 7.3.2.1 基于补偿标准测算的效果评估201-206
- 7.3.2.2 基于发展能力测度的效果评估206-210
- 7.4 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经验210-212
- 7.4.1 科学的保护理念为实施旅游生态补偿打下基础210-211
- 7.4.2 较大的补偿力度保障了受偿社区的基本利益211
- 7.4.3 多样化的补偿方式有利于受偿社区的全面发展211-212
- 7.5 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不足212-216
- 7.5.1 补偿理念的偏差影响了补偿机制的构建212
- 7.5.2 管理体制不顺是补偿执行不力的根源212-213
- 7.5.3 执行机制不健全大大降低了补偿效率213-216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216-222
- 8.1 研究结论216-218
- 8.1.1 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具有综合性216
- 8.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共同作用是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216-217
- 8.1.3 旅游功能的发挥使保护地具备了一定的自补偿能力217-218
- 8.1.4 管理体制不顺是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顺利实施的最大障碍218
- 8.1.5 造血式补偿是建立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关键218
- 8.2 可能的创新点218-219
- 8.3 研究展望219-222
- 8.3.1 深入开展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探索219
- 8.3.2 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的探索219-222
- 附录222-232
- 参考文献232-24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248-250
- 致谢250-2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雅君;张银龙;蔡邦成;;我国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2 胡海胜;;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3 蔡海生;肖复明;张学玲;;基于生态足迹变化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定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4 孔凡斌;;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究进展及中国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曹明德;;对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再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冯凌;;基于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7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8 陈传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9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齐恒;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10 毛锋,宾国澍,肖劲松;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Y,
本文编号:636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63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