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权利 民法属性 职业农民 整体思路 制度重构
【摘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期,习近平主席在江苏考察农业工作时,引用《晋书·齐王攸传》中关于描述农业地位的名言,再次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以国之根本的高度对农业进行评价是丝毫不过分的,因为农业不但是生产资料的来源,而且九亿农民在各行各业都为国家发展贡献着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在政治地位、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利用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农业整体发展仍旧缓慢——很多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的耕作状态;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参与工业生产的能力有限;农民经济实力薄弱,难以应对农业市场经营的风险;农民个体影响力有限,很难在对抗国家行为中维护个人利益等。这些问题不但导致了农民发展的滞后,而且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迟滞了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个体权利意识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农民意识到“三农”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收入的差距、社会地位的区分和社会保障的不公平,而核心根源是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的整体性缺失。从这个角度上讲,农民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单一学科的理论范畴,原有对“三农”问题治理经验已难以应对新形势下、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新时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都要求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必须提高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上,即构建以“实现农民土地权利、实现农民职业化”为核心的,涵盖经济、政治和社会保障等多方改革理论的新型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国家权力在农民权利领域的退出和农民权利体系的构建。类似的制度尝试已经通过中国农民在土地经营方面的伟大实践而得以证明——政府权力在土地具体经营方面已实现“控制——让步——放权”,这一去“行政化”、“权力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经营土地这一“民事权利”得以彰显并予以实现的过程。因此,“权利——权力”的制度框架,完全可以成为实现农民权利、实现农民职业化的可行选择。基于此,本文选择实现农民最重要的土地权利作为研究课题,并以此为推动实现农民权利现代化的整体制度改革和重构的突破口,这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下,对农民现有的主要土地权利进行逐一研究,在实现农民土地权利“民法属性”的大前提下,对制度弊端进行分析,提出权利重构的初步设想;在实现农民“职业化”的大目标下,提出相关制度的配套完善机制。全文框架由引言、正文和结论构成,主要写作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选择本论题的原因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简评、研究思路及方法,最后是研究的重难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第一章到第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土地权利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土地制度、马列主义土地理论和我国土地权利现状进行研究,归纳出土地权利的基本理论、本质和核心地位;第二章,通过我国土地权利在不同时期的演进过程分析其发展规律,做为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三章,重点研究农民土地权利中最重要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原因,提出重构思路;第四章,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理论及我国承包经营权发展的过程的回顾,阐明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可行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重构的意见;第五章主要研究农民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被侵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第六章主要研究宅基地使用融资权与建设用地使用融资权的完善;最后一章是在前述分项研究土地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提出对其他相关配套制度的分析和重构。第三部分是结论,表达了对新时期,在新一届领导集体“大农业”方针指引下,对未来农民权利实现及“农民职业化”的美好期许。回顾全文,实现农民的土地权利并进而实现农民的职业化思路,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发展是可行的——既在理论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又在实践中符合农民的希望和社会发展潮流;但实现农民彻底解放的“职业化”和“大农业”战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深入实地调研,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学术研究思路,最终构建科学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及和谐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土地权利 民法属性 职业农民 整体思路 制度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引言11-19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1-13
- 二、研究现状及简评13-16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不足之处17-19
- 第一章 土地权利的基本理论19-48
-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地制度及权利研究19-27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土地制度与权利27-39
- 三、我国目前土地权利的构建及其特点39-44
- 四、土地权利的本质及核心地位44-48
- 第二章 我国建国前后土地权利的演变过程48-74
- 一、建国前不同政权的土地政策48-53
- 二、建国初期,农民获得短暂的土地私有权53-55
- 三、合作化是农民土地权利性质改变的开始55-61
- 四、改革开放前后,农民对土地权利的创新探索61-67
- 五、权力扩张与权利缺失引发农民土地权利的变动67-71
- 六、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国家土地政策的核心焦点71-74
- 第三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分析与重构74-87
-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理论74-75
-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理论问题75-79
-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根源在于其权利属性的“国家化”79-82
- 四、重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的逻辑起点82-87
- 第四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索与完善87-121
-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87-91
- 二、“联产承包”向“土地承包”转变的再探索91-93
-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构建缺陷分析93-106
- 四、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缺陷的法理学探索106-111
- 五、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111-117
-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117-121
- 第五章 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的研究与改革121-148
- 一、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相关基础理论阐释121-128
- 二、当前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的现状及分析128-134
- 三、农民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被侵犯的原因探究134-137
- 四、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的重构137-142
- 五、以实现农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权为核心的征地制度改革142-148
- 第六章 非农用地融资权的研究与重构148-167
- 一、非农用地融资权基础理论148-150
- 二、宅基地使用融资权150-159
-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融资权159-167
- 第七章 实现农民土地权利的整体机制研究167-191
- 一、对几种主要土地权利改革理论的评析167-173
- 二、世界其他国家在农业改革过程中农民权利实现的情况研究173-178
- 三、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整体思路与关联制度重构178-191
- 结语191-192
- 参考文献192-197
- 后记197-19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燕;王巍;;发达国家农民现代化模式的借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岳意定;刘志仁;张璇;;国外农村土地信托:研究现状及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3 杨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胡家强;葛英姿;;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08年04期
5 李清华;;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6期
6 温铁军;朱守银;;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土地“农转非”[J];管理世界;1996年05期
7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8 周作翰;张英洪;;城乡二元体制的建立:农民与市民的制度分野[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9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马新彦;;罗马法所有权理论的当代发展[J];法学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夏婕;论英国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3 陶云燕;农村土地权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73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67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