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问题研究—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央银行视角

发布时间:2017-08-16 19:26

  本文关键词: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问题研究—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央银行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次贷危机 中央银行 优化


【摘要】: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积极的对策来应对危机产生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不足的境地,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中央银行也在危机后做出了深刻地反省和积极地对策应对。对于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这次金融危机的确暴露了全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及监管措施所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本次危机也会对中央银行的职责及使命产生影响。事实上,在许多国家,本次危机已经使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作用加强。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央银行已经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被赋予了新职责。因此,从中央银行的视角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反思全球金融危机,具有比较深远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化的环境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主体职能,建立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制度,有效保证并促进我国金融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安全的发展,无疑将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打破了以往理论界的研究视角,重新对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总结了次贷危机给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带来的冲击,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以次贷危机下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为研究命题,利用理论和实证方法证实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分析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再次,.从崭新的理论层面视角,分析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待优化的原因,并提供了理论解释;最后,从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将其优化发展的路径。论文具体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选题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对论文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次贷危机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冲击。对次贷危机的概况进行了回顾,对次贷危机的肇因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引发的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反思,梳理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应对实践,从而为金融宏观调控理论新发展的分析研究以及中国的优化路径进行铺垫。第三章为次贷危机背景下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对与金融宏观调控相关的宏观审慎监管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普惠金融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和研究。第四章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不足与缺陷。本章结合对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演变的系统阐述,在前两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反思及其给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带来的新发展基础上,从调控主体地位与作用、调控工具效率调控政策协调、调控的金融基础等方面,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论证。第五章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待优化的原因分析。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与缺陷产生或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的路径。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法律保障体系、优化政策调控目标、提高调控工具运行效率、加强中央银行调控力度、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理念、强调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发展,以及优化金融结构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等七方面,提出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的政策路径和顶层设计。第七章为结语与展望。总体上,本文对于宏观调控体系的论述,开启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又一轮序幕,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提供了借鉴和支撑。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先行决定的。政府对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研究是金融行业的物质承载,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研究成果,都构成了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容和载体,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各国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在危机发生时,具有力揽狂澜的巨大作用。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应有的管制作用,有利于实现金融行业的发展目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选择了比较独特的中央银行研究视角,对金融危机和金融宏观调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2)试图跳出已有的金融危机分析框架,摒弃就危机研究危机的做法,能够从危机的爆发与救助触动思考,着眼于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课题,最终放眼于长远的金融的可持续发展。(3)立足于金融理论和政策实践层面考察中国从这场金融危机中获得的反思和启示,秉承“创新与积累相结合”的精神,从国家金融战略角度对中国未来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思路进行一些探索式的思考和顶层设计。当然,本文的不足在于研究偏重于实践,缺乏更为详实的计量分析,观点可能会有失客观全面。
【关键词】: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次贷危机 中央银行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第1章 绪论16-33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6-19
  • 1.1.1 研究背景16-17
  • 1.1.2 研究意义17-19
  • 1.2 文献综述19-27
  • 1.2.1 次贷危机后国内外有关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20-26
  • 1.2.2 文献评述26-27
  • 1.3 研究方法27-28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28-30
  • 1.5 研究路线图30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30-33
  • 1.6.1 创新点30-31
  • 1.6.2 不足之处31-33
  • 第2章 次贷危机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发展的冲击33-59
  • 2.1 次贷危机的概况33-37
  • 2.1.1 产生33
  • 2.1.2 蔓延33-35
  • 2.1.3 爆发35
  • 2.1.4 现状35-37
  • 2.2 次贷危机的肇因分析37-45
  • 2.2.1 金融脆弱性37-38
  • 2.2.2 金融创新过度38-39
  • 2.2.3 金融监管缺乏39-41
  • 2.2.4 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41-43
  • 2.2.5 美国市场新自由主义盛行43-44
  • 2.2.6 美国体制性系统性“金融共谋共犯结构”44-45
  • 2.3 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反思45-49
  •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45
  • 2.3.2 新古典经济理论需要重新审视45-46
  • 2.3.3 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不够46-47
  • 2.3.4 国家监管体制不够健全47
  • 2.3.5 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的偏离47-49
  • 2.3.6 央行独立性地位缺乏49
  • 2.3.7 央行调控目标失衡49
  • 2.4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中央银行应对次贷危机的实践49-59
  • 2.4.1 美国50-51
  • 2.4.2 欧洲央行51-52
  • 2.4.3 英国52-53
  • 2.4.4 日本53-54
  • 2.4.5 中国54-57
  • 2.4.6 小结57-59
  • 第3章 次贷危机背景下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59-87
  • 3.1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得到广泛重视59-70
  • 3.1.1 相关概念59-62
  • 3.1.2 发展历程62-64
  • 3.1.3 整体框架64-70
  • 3.2 货币政策理论的新发展70-77
  • 3.2.1 货币政策目标70-71
  • 3.2.2 货币政策工具71-72
  • 3.2.3 货币政策内涵72
  • 3.2.4 货币政策效应72-77
  • 3.3 金融创新理论引发新思考77-81
  • 3.3.1 “规避型”和“压抑诱导型”创新理论78-79
  • 3.3.2 制度创新理论79-80
  • 3.3.3 交易成本理论80
  • 3.3.4 控制风险的金融创新80
  • 3.3.5 金融倾斜“迷失陷阱”80-81
  • 3.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凸显重要价值81-85
  • 3.4.1 源于金融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82
  • 3.4.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是金融资源论82-83
  • 3.4.3 发展金融学理论框架内的金融结构理论83-84
  • 3.4.4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84-85
  • 3.5 普惠金融理论在调控政策中的新理解85-87
  • 第4章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不足与缺陷87-113
  • 4.1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发展演变87-93
  • 4.1.1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地位的发展演进88
  • 4.1.2 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发展演进88
  • 4.1.3 金融宏观调控工具与方式的发展演进88-90
  • 4.1.4 金融体系的发展演进90-91
  • 4.1.5 金融市场的发展演进91-92
  • 4.1.6 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进92-93
  • 4.2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存在的问题93-113
  • 4.2.1 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地位和作用模糊93-96
  • 4.2.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运行效率低96-101
  • 4.2.3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性不足101-103
  • 4.2.4 金融结构失衡103-109
  • 4.2.5 金融创新削弱金融宏观调控效能109-110
  • 4.2.6 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够110-113
  • 第5章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待优化的原因分析113-126
  • 5.1 金融宏观调控主体地位模糊的原因分析113-118
  • 5.1.1 我国银行业发展力度欠缺113-115
  • 5.1.2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区域差别化特征不强115-116
  • 5.1.3 人民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不足116-117
  • 5.1.4 实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有待提高117-118
  • 5.2 金融宏观调控工具运行效率低的原因分析118-120
  • 5.2.1 货币政策透明度不高118-119
  • 5.2.2 货币政策工具存在滞后性119-120
  • 5.3 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不足120-121
  • 5.4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121-122
  • 5.4.1 金融结构不平衡121-122
  • 5.4.2 金融创新多元化不够122
  • 5.4.3 虚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不足122
  • 5.5 金融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122-124
  • 5.5.1 忽视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协调和发挥123
  • 5.5.2 忽视了金融市场对全局利益的兼顾与平衡123
  • 5.5.3 忽视了金融市场继续发展环境的培育与改善123
  • 5.5.4 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改革不同步123-124
  • 5.6 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够的原因分析124-126
  • 第6章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的路径126-166
  • 6.1 健全金融宏观调控的法律保障体系126-128
  • 6.1.1 加快基本法的立法进程126-127
  • 6.1.2 促进政策法规的协调与连贯性127-128
  • 6.1.3 改善金融调控法律运行环境128
  • 6.2 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目标128-139
  • 6.2.1 优化货币政策多目标129-130
  • 6.2.2 逐步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30
  • 6.2.3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化选择130-139
  • 6.3 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行效率139-145
  • 6.3.1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139-141
  • 6.3.2 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141-142
  • 6.3.3 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142
  • 6.3.4 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作142-143
  • 6.3.5 提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沟通水平143-145
  • 6.3.6 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监测预警系统145
  • 6.4 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力度145-149
  • 6.4.1 注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科学有效145-146
  • 6.4.2 构建中央银行的分层次调控体系146-149
  • 6.5 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金融宏观调控体系149-153
  • 6.5.1 发挥宏观审慎政策与中央银行的作用149-150
  • 6.5.2 加强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其行为和产品的联系150-151
  • 6.5.3 加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151-152
  • 6.5.4 扩展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使用152-153
  • 6.6 强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153-158
  • 6.6.1 推进金融创新与虚拟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153-154
  • 6.6.2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促进金融监管机制协调154-158
  • 6.7 优化金融结构,转变金融发展方式158-164
  • 6.7.1 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则和路径158-161
  • 6.7.2 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161-162
  • 6.7.3 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162-164
  • 6.8 小结164-166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166-169
  • 7.1 结语166-167
  • 7.2 展望167-169
  • 参考文献169-174
  • 致谢174-17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山;;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3 王自力;张礼卿;贺力平;魏加宁;苑德军;潘文星;温彬;余维彬;张春子;赵庆明;栗志刚;江瑞平;欧明刚;;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J];银行家;2009年11期

4 路君平;糜云;;次贷危机后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J];成人高教学刊;2009年01期

5 赵华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8年05期

6 陈柳钦;;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10期

7 梁莹;;从次贷危机反思中国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J];法制与社会;2009年06期

8 樊晶晶;徐岱;;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07期

9 姜海川;;刍议我国金融体系模式的选择[J];南方金融;2006年10期

10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课题组;史长俊;李文丰;丁德圣;尹久;;中央银行如何关注资产价格?——一个基于“流动性螺旋”识别的宏观调控优化思路[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松;金融体系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最优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徐晓静;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5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685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c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