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03:10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纺织 建制化 纺织教育 纺织共同体 纺织科研 纺织期刊


【摘要】:纺织学科是纺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设备引进加速,技术精密专门,行业关系紧密复杂,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旺盛,行业管理协调力度加大,知识普及、社会交流增长??于是,催生了中国近代从纺织教育到纺织共同体再到纺织科研开展、纺织期刊出版等纺织学科建制化的曲折但恢弘的历史进程。近代中国的纺织工业,是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外国列强的外力刺激推动下发端的,较英国更晚了近一个世纪。由纺织工业催生而来的中国近代纺织学科的建制化,也是受到英国等列强的刺激、启发下展开的,同样遵循着英国等国纺织工业推动纺织学科建制的发展顺序,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向中国传入先进的动力纺织机器和纺织技术,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生产方式。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及外商资本纷纷在中国兴建近代纺织企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1897年我国兴办了近代最早的纺织教育机构——蚕学馆,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由此发端。我国早期开办的纺织教育参照西方的课程、实习安排,聘请国外教师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归国学生任教。随后我国近代兴建了多所纺织教育机构,培养出大批纺织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为共同交流纺织学术而建立了多个纺织共同体,并通过出版纺织期刊的方式在纺织业界和学术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中国近代的纺织科研在纺织教育机构、纺织科研机构和纺织工厂内开展,沿着对西方先进纺织机械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不断发展、深入着。有别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建制,纺织学科建制除推动本学科发展外,也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着理论驱动和生产促进的“双核效应”。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近代的纺织业,在西方列强的外部推动力和国人自发兴起的纺织学科建制的内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生产方式从手工机器纺织生产向动力机器纺织生产的彻底变革。由此可见,纺织学科建制化不仅是中国近代纺织业的重要组成和核心推动力,而且是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传统到近现代、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这一历史转型的重要课题。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厘清其产生、发展和成型的历史脉络,总结其深厚内涵和主要特征,找出其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发现其演进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社会原因,将科学史的内史研究和外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今天我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战略转型也能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历史的借鉴。但总体而言,前人对该课题尚未做过系统的研究,仅就纺织建制的部分标志进行了零星的介绍。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查阅大量第一手中国近代文献资料特别是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馆藏的图书期刊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主要就纺织教育、纺织共同体、纺织科研和纺织期刊等四大方面集中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进行了发掘、梳理和研究,以期把握我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的背景、内涵、特征、脉络、规律、内外动力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纺织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今天的启示。具体来说,本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据此提出一些本课题所应解决的问题。其次,对已有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回顾,分析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至第四章对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及教育背景、不同时期的纺织教育建制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我国近代的纺织学科建制在近代社会背景、纺织工业背景及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发端于纺织教育。我国近代纺织教育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作为蚕丝及原棉等纺织原料的重要生产地、纺织品贸易的主要通商口岸,这些地区的纺织教育具有开办时间早、学校数量多、发展时间长、可塑性强等特点。近代其他地区(如北方地区、湖北地区、抗战期间的后方等)有少数纺织教育,多为工科院校中设置的纺织科系,规模小,发展时间短。近代纺织教育机构既有私立,也有公立,且教育类型丰富,并逐渐向高层次教育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大多纺织教育均为专科或高等教育。纺织教学及实习内容、纺织教师等由最初从西方引进逐渐发展为国人自行担任教师、自行编订纺织教材等。近代大多纺织教育机构均配有纺织实习及试验工场,并配置了相应的设备。纺织教育机构为近代纺织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一些师生在校内组建纺织共同体,并出版纺织期刊,构建了一个纺织建制的雏形。纺织人才毕业后,服务于纺织教育、纺织企事业单位等,推动了近代纺织业及纺织建制的发展。第五章对我国近代主要的纺织学术共同体及纺织行业共同体进行研究。作为我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近代纺织共同体据创办者的不同可分为校内纺织共同体及社会人士组建的纺织共同体,依据研讨内容可分为纺织学术共同体及纺织行业共同体等。校内共同体主要由学校的教师、学生及校友等组成,社会纺织共同体由社会各界的纺织人士共同组成。纺织学术共同体旨在共同交流及研讨纺织学术等以推动纺织学术发展,纺织行业共同体为纺织行业界人士聚集起来沟通及交流纺织行业内各类消息等以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近代各类纺织共同体建立之初设置了明确的章程、宗旨及发展目标等,定期组织会员召开会议,商讨共同体内各项事宜。纺织共同体还组织筹建纺织教育机构、创办纺织刊物、研讨纺织科研等,极大推动了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历程。第六章通过对我国近代纺织科研机构和纺织科技创新发明进行研究,以此把握我国近代纺织科研发展情况及特点。我国近代的纺织科研发展是对西方先进纺织机械及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萌芽于纺织教育机构的实习及试验中,随后由政府及私人企业出资兴建了一些纺织科研机构,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由于纺织业的特殊性,进行科研需具备大量的机械设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金及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近代一些主要的纺织科研成果由纺织工程师在纺织企业内发明而来,通过登载于纺织期刊等进行宣传及交流。近代的纺织科研在政府的扶植及奖励政策下积极发展,为现代纺织科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第七章及第八章依据出版机构的不同对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建制化发展分两部分进行研究,一为近代纺织教育机构出版的期刊,一为其他机构出版,如纺织团体、出版社及纺织企业等。我国的纺织期刊自近代开始出现,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不同的机构所出期刊具有不同特点。纺织教育机构的期刊通常为校内学术共同体所出,以纺织学术内容为主,登载师生撰写的论文、研究成果、心得及对国外学术文章的翻译等,亦有业内专家撰写的文章,还包含对纺织院校、相关团体、师生等信息的报道,是沟通纺织教育机构和纺织工业界的重要桥梁。社会其他机构出版的纺织刊物既包含纺织学术内容,也含有大量的纺织行业内容,同时登载一些创办机构的相关信息等,内容丰富,是沟通纺织工业界、纺织学术界、各类纺织团体等的重要桥梁。纺织各界人士可通过近代纺织期刊寻找自己所需的相关内容、了解行业内最新信息等,至解放前我国已出版了数十种纺织刊物。第九章为结论,依据上述各章对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纺织共同体、纺织科研及纺织期刊等的研究,藉此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及总结。近代自1840年至1949年,是我国纺织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而这段时期纺织建制化的兴起及发展正是推动这一变革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近代前半段自1840年至1896年,我国纺织工业在西方列强这一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向前发展,而自1897年至1949年进入近代后半段,我国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近代纺织建制,随后纺织建制与纺织工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至解放前,我国已建立了多所纺织高等教育机构,组建了一些纺织学术共同体、纺织行业共同体,并建立了几个纺织科研机构且发明出重要的纺织科研成果,创办了数十种纺织期刊,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促使我国近代纺织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动力机器纺织生产基本取代了手工机器纺织生产而成为我国解放后主要的纺织生产方式,因此研究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现代纺织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首先,政府对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植和经济上的鼓励,近代一些个人或企业为纺织建制做出很大贡献,但力量有限,唯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推动纺织建制的发展。其次,无论是纺织工业发展,还是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纺织人才展开,因此应明确纺织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纺织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到纺织学科建制的有的放矢。最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纺织建制明确的发展方向下,纺织各界人士应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共谋纺织学科建制的大力发展,以此促进纺织工业的蒸蒸日上。
【关键词】:近代纺织 建制化 纺织教育 纺织共同体 纺织科研 纺织期刊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81
【目录】:
  • 摘要3-9
  • ABSTRACT9-17
  • 1 绪论17-33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7-19
  • 1.2 对已有研究的回顾19-25
  • 1.2.1 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中的纺织学科建制19-22
  • 1.2.2 对近代纺织教育、期刊等专门研究22-25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25-29
  • 参考文献29-33
  • 2 近代纺织工业背景及实业教育背景研究33-45
  • 2.1 近代纺织工业背景33-35
  • 2.1.1 近代纺织业的准备阶段(1840-1871年)33-34
  • 2.1.2 近代纺织业的孕育阶段(1872-1877年)34
  • 2.1.3 近代纺织业的萌芽阶段(1878-1913年)34
  • 2.1.4 近代纺织业的成长阶段(1914-1936年)34-35
  • 2.1.5 近代纺织业曲折发展阶段(1937-1945年)35
  • 2.1.6 近代纺织业恢复阶段(1946-1949年)35
  • 2.2 近代实业教育背景35-41
  • 2.2.1 近代实业教育的前身——工艺技术教育36
  • 2.2.2 实业教育在“壬寅学制”中属旁枝36-37
  • 2.2.3 “癸卯学制”设置专门实业学堂37-39
  • 2.2.4 实业教育在“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变革39-40
  • 2.2.5 “壬戌学制”促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40
  • 2.2.6 “戊辰学制”中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法规40-41
  • 小结41-43
  • 参考文献43-45
  • 3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开端(1897-1936年)45-83
  • 3.1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的重要性45-46
  • 3.2 近代江浙地区纺织教育建制46-72
  • 3.2.1 近代纺织教育开端——蚕学馆46-54
  • 3.2.2 近代纺织高等教育开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54-60
  • 3.2.3 近代江浙地区其他纺织教育60-72
  • 3.3 近代北方地区纺织教育建制72-76
  • 3.3.1 东北大学工学院纺织系72-73
  • 3.3.2 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北洋大学、河北省立工学院73-76
  • 3.4 近代早期上海纺织教育(沪西、沪东纺织夜校)76-77
  • 小结77-79
  • 参考文献79-83
  • 4 近代纺织教育曲折发展(1937-1949年)83-109
  • 4.1 抗战时期的上海纺织教育83-92
  • 4.1.1 中国纺织染工业补习学校83-88
  • 4.1.2 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88-90
  • 4.1.3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90-92
  • 4.2 抗战时期大后方纺织教育92-96
  • 4.2.1 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系92-94
  • 4.2.2 私立铭贤学院94
  • 4.2.3 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94-95
  • 4.2.4 中山高级工校纺织科95-96
  • 4.3 抗战胜利后上海纺织教育96-105
  • 4.3.1 文绮染织专科学校96-97
  • 4.3.2 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97-98
  • 4.3.3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技术教育98-102
  • 4.3.4 交通大学纺织科102-105
  • 4.4 抗战胜利后湖北纺织教育105
  • 小结105-107
  • 参考文献107-109
  • 5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化109-129
  • 5.1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的重要性109
  • 5.2 近代纺织学术共同体109-118
  • 5.2.1 中国纺织学会109-112
  • 5.2.2 中国染化工程学会112-116
  • 5.2.3 中国原棉研究学会116-118
  • 5.3 近代纺织行业共同体(华商纱厂联合会)118-124
  • 小结124-126
  • 参考文献126-129
  • 6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化129-147
  • 6.1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的重要性129
  • 6.2 近代纺织科研机构129-134
  • 6.2.1 棉纺织染实验馆129-132
  • 6.2.2 公益工商研究所132-134
  • 6.3 以雷炳林及其发明为例看我国近代纺织科研发展134-141
  • 6.3.1 雷炳林对纺织科研的贡献134-139
  • 6.3.2 雷炳林发明对近代纺织科研的带动139-141
  • 小结141-143
  • 参考文献143-147
  • 7 近代纺织期刊Ⅰ(院校出版)建制化147-171
  • 7.1 近代纺织期刊建制的重要性147
  • 7.2 近代纺织期刊概述147-150
  • 7.3 南通学院纺织科的几种纺织期刊150-161
  • 7.3.1 《纺织之友》及其历史意义150-155
  • 7.3.2 《杼声》155-157
  • 7.3.3 《染化月刊》157-160
  • 7.3.4 《纺工》160-161
  • 7.4 其他院校纺织期刊161-166
  • 7.4.1 《纺织染季刊》161-163
  • 7.4.2 《纺声》163-164
  • 7.4.3 《工学月刊》、《工学季刊》、《工业年刊》及《工业学生自治会会刊》164-166
  • 小结166-169
  • 参考文献169-171
  • 8 近代纺织期刊Ⅱ(出版社、团体发行)建制化171-197
  • 8.1 由出版社发行的近代纺织期刊171-180
  • 8.1.1 《人钟月刊》171-173
  • 8.1.2 《纺织周刊》173-176
  • 8.1.3 《染织纺周刊》176-178
  • 8.1.4 《纺织世界》178-179
  • 8.1.5 《棉业月报》179-180
  • 8.2 学术团体创办的近代纺织期刊180-185
  • 8.2.1 《公益工商通讯》180-181
  • 8.2.2 《纺织年刊》与《中国纺织学会会刊》181-183
  • 8.2.3 《纺织染工程》183-185
  • 8.3 行业团体、机构创办近代纺织期刊185-191
  • 8.3.1 《纺织建设月刊》和《纺建》185-188
  • 8.3.2 《棉纺会讯》188-189
  • 8.3.3 《棉业月刊》189-190
  • 8.3.4 《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和《纺织时报》190-191
  • 小结191-194
  • 参考文献194-197
  • 9 结论197-213
  • 9.1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化198-203
  • 9.2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化203-205
  • 9.3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化205-206
  • 9.4 近代纺织期刊建制化206-209
  • 9.5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小结、启示及展望209-212
  • 9.5.1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小结209-210
  • 9.5.2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对现在的启示210
  • 9.5.3 对纺织学科建制的展望210-212
  • 参考文献212-213
  • 附录213-215
  • 总参考文献215-23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235-237
  • 致谢237-2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委书记关心纺织生产[J];山东纺织经济;1997年04期

2 中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课题组;8月份纺织生产继续上扬[J];纺织信息周刊;2003年35期

3 ;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棉花及纺织生产数据[J];上海纺织科技;2006年03期

4 韩甘霖;;多种长绒棉支援纺织生产[J];棉花;1960年03期

5 张连明;;标准化在纺织生产选配原料工作中的重要性[J];纤维标准与检验;1988年06期

6 何重辉;浅谈国际纺织生产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J];中国纺织;1998年12期

7 ;国际纺织生产消费和贸易预测[J];中国经济信息;1997年03期

8 禾茜;对宏观调控纺织生产总量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17期

9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课题组;7月份纺织生产维持较快增速[J];纺织信息周刊;2003年31期

10 吴迪冲,顾新建;绿色纺织生产的集成特性分析[J];纺织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芳;冯昭燕;;纺织品消费的大趋势——注重有害物质测试和可持续纺织生产[A];2013东升数码杯节能减排与印染新技术交流会资料集[C];2013年

2 李军训;薛洋;;基于串联灰色关联神经网络的绿色纺织生产绩效评价——以西安纺织企业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军训;薛洋;;基于串联灰色关联神经网络的绿色纺织生产绩效评价——以西安纺织企业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昭燕;;纺织生态学与Oeko-Tex标准[A];第四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意大利新型环保纺织后整理设备[A];2006第三届全国染整清洁生产、节水节能、降耗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意大利新型环保纺织后整理设备[A];第六届全国印染后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梅自强;;国内外纺织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A];2007'东飞马佐里杯全国棉纺高效工艺及应用推广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拉为高效纺织生产立标准[N];中国纺织报;2005年

2 严家民;新型纺织生产监测管理系统开发成功[N];中国纺织报;2008年

3 林纹;1-4月纺织生产有所回升[N];中国纺织报;2009年

4 江国成;我国纺织生产和出口继续较快增长[N];青岛日报;2007年

5 芳芝;市场棉价上涨 纺织生产和出口较快增长[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许岩;纺织生产出口5月继续较快增长[N];证券时报;2007年

7 于蓝;今年前三季度纺织生产出口均减速[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8 通讯员 卢国才;裕宏纺织建设中南地区重要纺织生产基地[N];三峡日报;2006年

9 王超;今年我国纺织生产增速将回落[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金炜;新疆将建纺织生产基地[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轩;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向东;内蒙古仕奇纺织生产系统的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迟平扬;我国纺织行业获利能力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1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681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