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侵染本生烟后复制场所的形态发生及诱导寄主反应的机制

发布时间:2016-11-21 05:46

  本文关键词:甜菜黑色焦枯病毒侵染本生烟后复制场所的形态发生及诱导寄主反应的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侵染本生烟后复制场所的形态发生及诱导寄主反应的机制

曹修岭  

【摘要】:植物病毒中很大一类属于正义RNA病毒,正义RNA病毒在侵染过程中都会在寄主细胞的内膜系统上形成各种的复制场所以完成病毒RNA的复制。虽然关于正义RNA病毒复制场所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较多的工作,但是对复制场所的形成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单链正义的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eet black scorch virus, BBSV)为研究材料,对其侵染本生烟后复制场所的定位、形态发生以及三维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参与BBSV复制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和相关的寄主因子进行了探究。 首先,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到BBSV侵染的本生烟中内质网(ER)形成了聚集体,同时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感染BBSV的细胞中内质网发生了重塑,形成了交叠卷曲状结构,并且内质网膜凹陷形成了很多小泡结构(spherules)。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也证实BBSV p23-p82复合体可以特异的与ER聚集体共定位。此外,利用免疫胶体金分别检测BBSV的复制辅助蛋白p23以及dsRNA中间体,结果表明p23可特异的定位在ER膜上以及小泡结构上,而dsRNA可以在小泡结构上被特异的检测到。以上结果说明,BBSV侵染本生烟后形成的内质网小泡结构是BBSV的复制场所。 将p23蛋白在本生烟叶片中瞬时表达,CLSM观察结果显示表达p23的细胞中伴随有ER聚集体的形成,且与p23蛋白共定位。进一步TEM观察结果表明p23的表达能够引起ER发生卷绕和聚集。与此相反,在本生烟中表达BBSV编码的其他蛋白并没有看到ER发生上述类似的形态变化。说明p23蛋白是BBSV侵染过程中诱导内质网膜重塑的关键蛋白,但单独表达p23并不能诱导形成类似病毒侵染的复制小泡结构。通过膜浮选实验(membrane flotation assay)和构建p23缺失突变体证明p23蛋白是膜锚定蛋白,其N端的跨膜区不仅对于p23的内质网定位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于其重塑内质网的能力也是必需的。 本文还利用电子断层成像和三维重构技术对BBSV的复制场所进行了三维重构和渲染,这在植物病毒中尚属首次报道,与已报道的动物病毒在内质网上形成复制场所的三维结构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三维重构结果发现,病毒的复制小泡和胞质能够通过一个直径约5-7nm的小管相连通。另外,病毒诱导形成的泡包(vesicle packets)之间也是可以连通的。此外,我们也对复制泡中的丝状结构进行了三维渲染,结果显示其形态呈现多样性。BBSV复制场所的三维结构不仅为研究BBSV的复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研究其他病毒的复制场所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中,无论是通过PVX病毒载体还是35S启动子表达p23蛋白都能够引起本生烟注射叶片发生坏死,而这种细胞坏死作用可以通过过表达BiP蛋白来抑制,说明p23过表达引起的细胞坏死与寄主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存在相关性。Northern blot分别检测BBSV侵染本生烟后不同时间点6个不同UPR相关基因(bZIP60, BiP, PDI, CRT, CAM和SKP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不同UPR基因的表达调控呈现时间依赖性。利用TRV-VIGS沉默UPR通路的关键基因bZIP60后,BBSV在本生烟中的积累量发生明显下降,且BBSV侵染细胞中形成的内质网聚集体数量明显减少,说明UPR在BBSV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维持病毒正常侵染是必须的。这也是植物病毒中首次报道病毒复制辅助蛋白可以诱发UPR。 最后,对BBSV复制过程中所需的寄主因子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BBSV的侵染可以诱导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表达量的升高,而下调Hsp70和Hsp90的表达后能够严重影响BBSV在本生烟中的复制。后续利用BiFC和GST pull-down实验证明p23蛋白能够分别与Hsp70和Hsp90直接互作,说明Hsp70和Hsp90直接参与了BBSV病毒RNA的复制。关于Hsp70和Hsp90如何参与BBSV的复制还有待于后续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2.4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德慧;曹云鹤;郭立华;原雪峰;蔡祝南;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甜菜黑色焦枯病毒新疆分离物基因组RNA的序列分析及侵染性cDNA克隆构建[J];病毒学报;2006年04期

2 路银贵;苗洪芹;邸垫平;田兰芝;;中国玉米杂交优势群主要种质抗玉米粗缩病性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蒋军喜,张景凤,车少臣,羊大进,于嘉林,蔡祝南,刘仪;甜菜黑色焦枯病毒经甘蓝油壶菌传播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A new proposed Fijivirus species in the family Reovirida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23期

5 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6 方守国,于嘉林,冯继东,韩成贵,李大伟,刘仪;我国玉米粗缩病株上发现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年01期

7 包云轩;徐希燕;王建强;王翠花;缪启龙;翟保平;;白背飞虱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背景[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8 贾志森;智建奇;郑联寿;苑森行;马淑文;李鹏;郑义;;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毒病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9 David Paul;Ralf Bartenschlager;;Architecture and biogenesis of plus-strand RNA virus replication factories[J];World Journal of Virology;2013年02期

10 薛林;张丹;徐亮;金萌萌;彭长俊;徐辰武;;玉米抗粗缩病自交系种质的发掘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作物学报;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国正;王飞;;玉米粗缩病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2 王迅;江蓓蓓;李晓颖;陈妮;公娇芬;竺晓平;;RBSDV-S10基因和SCMV-CP基因双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3 彭守华;董向丽;李雪英;尉继强;姜勇;丁建国;宋占芹;;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田间鉴定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商伟;张彦军;魏海忠;孔晓民;蒋飞;刘保申;;玉米SSR连锁图谱构建和粗缩病抗性QTL的初步定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5 闫海霞;柳家友;吴伟华;朱琳琳;;漯河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0期

6 ;Molecular Cloning of a Cytosolic G6PDH Gene from Populus Suaveolens and Its Expression to Improve the Cold Resistance of Tobacco Plants[J];冰川冻土;2009年06期

7 席德慧;曹云鹤;郭立华;原雪峰;蔡祝南;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甜菜黑色焦枯病毒新疆分离物基因组RNA的序列分析及侵染性cDNA克隆构建[J];病毒学报;2006年04期

8 ;Expression of a Carrot 36 kD Antifreeze Protein Gene Improves ColdStress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Tobacco[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5年04期

9 宋晓丹;饶国栋;蒋湘宁;陆海;;杨树木质部特异性定位表达4CL1启动子的结构与表达特性[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罗善明;高建;;热休克蛋白70与肝细胞肝癌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垫平;路银贵;苗洪芹;田兰芝;;玉米抗粗缩病遗传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林红;宋宝安;郭荣;杨松;陈卓;吕建平;金星;王金辉;谈孝凤;贺鸣;肖文祥;李建华;卢金鹏;刘岚山;刘春;郑和斌;韩忠良;杨中成;李卫国;刘家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葛才林;丁艳;王泽港;万定珍;商奇;罗时石;马飞;龚峥;;小麦叶片对化学污染胁迫应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琼;侯明生;;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A];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杰;王军;陈志德;仲维功;;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的RT-PCR检测[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曹杨;高必达;李有志;;水稻病毒介体昆虫及其传毒能力研究进展[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7 付达英;胡劭骥;叶辉;;云南稻飞虱的研究现状探讨[A];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云鹤;原雪峰;席德慧;王晓星;王献兵;蔡祝南;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甜菜黑色焦枯病毒基因组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A];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孙丽英;方守国;王朝辉;李大伟;韩成贵;于嘉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3编码蛋白是一种结构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原雪峰;曹云鹤;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亚基因组的定位以及运动蛋白基因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珺;高温热应激环境对雄性小鼠生殖机能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Muharam Ali;抗条锈病小麦N95175抗性基因的遗传图谱与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景霞;拟南芥AtFes1A与植物耐热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日伦;Hepal-6细胞热休克后裂解蛋白致敏BMDCs瘤苗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加琦;皱纹盘鲍配套杂交体系的建立、评价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刘晨光;氧化还原电位调控的高浓度乙醇发酵及其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斐;高能非聚焦超声照射对猪肝急性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段欣;缺血预处理、后处理以及远端肢体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王征;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杜振国;三种水稻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的鉴定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涛;小麦TaPHR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肖顺崇;不同切肝量大鼠肝脏HSP70、GR表达的变化及对内环境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马侠;中美玉米种质粗缩病抗性的聚类分析及STS分子标记的筛选[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商伟;玉米SSR连锁图谱构建和粗缩病抗性基因的QTL初步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莹;热应激蛋白表达与种公牛精液品质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林海静;家蚕不同耐热型品系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s)的克隆和定量表达[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志煌;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对滑膜HSP70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李红伟;利用RNAi技术创建无标记基因的抗病毒转基因水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翟浩;BYDVs编码的两种抑制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郭倩倩;PMI筛选体系的建立及MHA-MLTB融合基因在百脉根中的表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芹;纪成杰;邓淑珍;杨振勇;;肥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状况与综合防治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2 胡英华;张建华;张慧玲;;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3 赵新亮;陈士林;;采用SRAP标记技术划分河南省常用玉米自交系类群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4 邸垫平,苗洪芹,李双悦,路银贵,杨彦杰,陈巽祯;玉米粗缩病猖獗流行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简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邸垫平,苗洪芹,路银贵,田兰芝;玉米抗粗缩病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初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池书敏,刘志增;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优势类群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顾国华;徐莉;葛红;季桦;薛爱芳;;南通地区玉米粗缩病突发成因与控防对策[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年04期

8 杨和文;冯成玉;;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J];杂粮作物;2009年05期

9 路银贵,邸垫平,苗洪芹,田兰芝;国外及国内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性鉴定及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10 邸垫平;苗洪芹;路银贵;田兰芝;;玉米粗缩病发病叶龄与主要为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兰芝;路银贵;邸垫平;苗洪芹;;玉米抗玉米粗缩病田间自然鉴定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琼;玉米不同品种(系)抗感玉米粗缩病毒与生理生化关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侵染本生烟后复制场所的形态发生及诱导寄主反应的机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甜菜黑色焦枯病毒侵染本生烟后复制场所的形态发生及诱导寄主反应的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4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4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