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21 11:36

  本文关键词: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翟立超  

【摘要】:竞争在农业生产上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研究以我国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中的不同玉米品种中单2(1970s)、掖单13(1990s)和中单909(2010s)为研究对象,借鉴植物生态学中竞争的研究思路,采用替代系列试验,研究了玉米品种间是否存在竞争能力的差异并探讨了适合用于评价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指标,分析了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中品种竞争能力的变化特征;通过设置不同的氮肥和密度处理,明确施氮和密度处理对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影响。本试验2012-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展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掖单13和中单909的替代系列试验中,随着掖单13混播比例的增加,掖单13和中单909的单株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都逐渐降低,群体产量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通过竞争指标对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掖单13的竞争能力高于中单909,说明玉米品种间存在着竞争能力的差异。通过对植物竞争指标的分析,由于竞争攻击力系数(AG)和竞争比率(CR)在玉米品种替代系列试验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两个指标更适合评价玉米品种间的相对竞争能力。2.通过对中单2、掖单13和中单909三个品种中每两个品种进行替代试验发现,每个替代试验中单株水平和群体水平的产量都是随着相对较老品种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对竞争攻击力系数AG和竞争结局的分析,竞争能力的大小排行为:中单2掖单13中单909,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中品种的竞争能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现代玉米品种具有较弱的竞争能力,但是竞争能力的变化并不是直线降低的。3.在每一个替代系列中,随着老品种比例的增加,群体竞争压力增大。通过相关分析,群体生物产量、群体籽粒产量以及收获指数都随着群体竞争压力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千粒重和单株粒数也随着群体竞争压力的增大呈降低趋势,但是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说明群体产量与群体竞争压力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另外,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一个反映替代系列试验群体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群体竞争压力(PCP)。4.种植密度和施氮影响着品种竞争能力的大小,但并未改变品种间的竞争等级。在相同的密度处理下,不施氮肥处理增加了掖单13对中单909的竞争能力。然而,在相同的氮肥处理下,增加种植密度反而降低了掖单13对中单909的竞争能力,这主要是由于掖单13的耐密性低于中单909,受较高密度的制约而限制了其对中单909的竞争能力。但是,氮肥和密度的变化始终没有改变掖单13的竞争能力高于中单909这一结局。5.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品种内个体间竞争加剧。在相同的较高密度处理下,现代品种中单909的竞争强度(CI)和绝对竞争严重度(ASC)始终小于掖单13和中单2,但是其相对繁殖效率(RReff)始终高于掖单13和中单2。三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大小依次是:中单909掖单13中单2,品种的耐密性则表现出相似的趋势。结果表明现代高产品种的耐密性的提高与品种竞争能力的降低有关,主要是降低了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竞争,增加了群体的生殖生长能力。本研究借鉴了植物生态学中的竞争理论和研究方法证实了玉米品种间存在着竞争能力的差异,现代高产品种是弱竞争者。研究结果将为我国玉米育种材料的创新、品种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研究拓展新的思路,为其它作物的相关研究也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伟德体育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利虎;李凤日;贾炜玮;;林木竞争对红松人工林立木生物量影响及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2 陈积山;朱瑞芬;高超;邸桂俐;张月学;;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种间竞争研究[J];草地学报;2013年06期

3 徐丽君;杨桂霞;辛晓平;乌恩奇;青格勒;朱树声;董民;;不同混播模式下草地营养成分综合评价[J];草业科学;2014年02期

4 赵舰;;人工柽柳林根系的分布特征研究[J];北方园艺;2014年12期

5 Norman Uphoff;Vasilia Fasoula;Anas Iswandi;Amir Kassam;Amod K.Thakur;;Improving the phenotypic expression of rice genotypes:Rethinking “intens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systems and selection practices for rice breeding[J];The Crop Journal;2015年03期

6 赵玉信;杨惠敏;;作物格局、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对农田杂草发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J];草业学报;2015年08期

7 高阳;安雨;王志锋;任伟;徐安凯;;柳枝稷与苜蓿混作生长特征及竞争作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6年03期

8 张旭;刘晓萍;谢虹;刘惠娈;魏春;王占森;杨培珠;;不同环境下玉米产量表现能力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9年S2期

9 马建军;高吉喜;姚虹;田美荣;;内蒙古辉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功能型的空间变异性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10 孙娜娜;谭永钦;马洪菊;周兴苗;王永模;;黄花蒿对紫茎泽兰竞争效应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月;崇明东滩湿地芦苇与互花米草种群间关系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管大海;不同水分条件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根系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化学调控[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永鹏;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耦合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平衡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4 白彩虹;小麦吸氮量、株高、产量和苗期根系性状的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徐伟洲;黄土丘陵区两乡土草种混播下生长与生理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安雨;基于资源竞争和化感作用原理的柳枝稷生态适应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赵永平;灌溉和施氮对甜叶菊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调控[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8 周建;环境因子对空心莲子草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伟德体育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引福;嫩玉米早上市玉米芯育苗好[J];北京农业;2000年04期

2 唐劲驰,曹敏建,佟占昌;不同品种玉米与小麦间套作的比较试验[J];杂粮作物;2000年04期

3 朱浩军;对平凉地区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及布局的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0年10期

4 袁伯英;郑单14是个好玉米品种[J];河北农业;2000年03期

5 刘忠海,张忠军,姜玉国;选购玉米品种应遵循的原则[J];吉林农业;2000年02期

6 ;甜脆玉米品种简介[J];农村实用技术;2000年03期

7 胡远富,李世贵,冯存贵;玉米不同品种子粒脱水速度测定[J];现代化农业;2000年02期

8 郭自伟;墨西哥青割玉米的栽培[J];现代农业;2000年03期

9 ;水玉米问题有望解决[J];现代农业;2000年04期

10 于风刚 ,赵佳;种玉米算出了两笔帐[J];中国农垦;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鹏飞;王甜甜;毛培;罗梅浩;;不同玉米品种丁布含量及其与抗螟性的关系[A];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C];2012年

2 刘祖荫;;发展玉米的加工利用技术提高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A];食品论文汇编[C];1985年

3 王春虎;陈士林;董娜;蒋爱凤;;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王宇翔;;玉米后期倒伏的易损性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红艳;;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刘治先;;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治先;;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孙世贤;;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9 刘翔;许志刚;;玉米品种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李鲁华;柳延涛;吕新;朱江;;绿洲玉米生态适应性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新疆现代农业论坛”论文专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林食品行业管理办公室调研组;[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2 记者 孔非;[N];长春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秦洪湖  通讯员  赵中文  肖 松;[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石岩;[N];河南科技报;2006年

5 杨婷;[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孟宝林;[N];牡丹江日报;2006年

7 吴守祥;[N];期货日报;2006年

8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 姜建华;[N];期货日报;2006年

9 李茜;[N];上海金融报;2008年

10 才春林;[N];农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良;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和氮效率的变化趋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张红伟;玉米耐低磷的种质资源评价及耐低磷的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刘永花;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积温需求定量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4 岳辉;玉米自交系低磷耐性遗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春辉;玉米高密度重组图谱构建及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高庆华;玉米低植酸基因的初步定位和转育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圣彦;玉米萜类合成酶基因TPS10表达调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翟立超;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曹国鑫;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运圣;玉米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瑞;黄芪绿肥的品质评价及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江帆;复合Bt cry1Ac和cry1Ie抗虫玉米抗螟性及其在IRM中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李秀秀;玉米耐低氮杂种优势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高杰;不同玉米品种的适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欢;陕西及山西不同地区玉米营养价值检测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瑞敏;高地隙玉米喷雾机施药装置的设计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白翠莹;玉米ZmPROPep1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抗病聚合育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吴文丽;施用三种肥料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叶慧香;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殷鹏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4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