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3 08:45

  本文关键词: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有信,张彦东,刘文耀;泥石流多发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2期

2 谢高地,于贵瑞,冷允法,于振良;中国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J];山地学报;2002年06期

3 李生宇,雷加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公路扰动带植被恢复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 刘青柏,刘明国,刘兴双,杨传兴;阜新地区矸石山植被恢复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鲁先文,马瑞君,张辉,王明理;植被恢复误区分析[J];甘肃科技;2004年12期

6 熊东红,周红艺,杨忠,张信宝;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7 冯国良,施玉梅;裸露岩体植被恢复新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07期

8 温仲明,焦锋,卜耀军,杨勤科;植被恢复重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杨光;孙保平;赵廷宁;丁国栋;赫登耀;;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10 彭少麟;侯玉平;俞龙生;陈宝明;梁冠峰;;澳门植被恢复过程土坑法的效应机制探讨[J];生态环境;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周庆宏;吕天雯;段晓梅;;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研究与应用示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积民;万惠娥;;黄土区退化植被恢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辜彬;;矿山植被恢复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郭晓敏;周桂香;张文元;涂淑萍;牛德奎;;赣南桉树种植对稀土矿植被恢复的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李晋川;岳建英;郭春燕;卢宁;贺振伟;赵峰;尹建平;;山西省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关注的问题[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10 陈桂琛;周国英;孙菁;陈志国;韩有吉;卢学峰;;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命;[N];吐鲁番报(汉);2008年

2 康海蓉 马强;[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刘辉霞;[N];湖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铁铮;[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骆会欣;[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通讯员 黎德华;[N];汉中日报;2009年

7 陈龚清;[N];中国矿业报;2011年

8 杨杰;[N];西部时报;2011年

9 记者 黄河清 杨官荣;[N];昆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桂福;[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的环境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张琪;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胡振宇;雅砻江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张力;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牛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9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洁;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微生物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伍宇春;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特性及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陈晶;干旱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李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南红梅;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卜耀军;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姜培曦;昆阳磷矿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梦莉;废弃矿区植被恢复对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性状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陈英义;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高原;内蒙古典型矿区地面塌陷对植被的影响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11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8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