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至乐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30 14:28
“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然而得道的目的并非限于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而在于通过淡泊名利和排遣欲望的精神修养获得人生幸福。道家所追求的也不是世俗的快乐,而是超越世俗的真乐、至乐,至乐才是得道真正的目的。前人尚未对道家至乐观做系统的研究,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乐不是古代哲学概念”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至乐的内涵、价值,以及达到至乐的前提、方法和表现等诸问题做全面的研究。总的说来,一切快乐均是由欲望得到满足所引发的愉悦感,具备表、里双层结构的引发机制。道家把快乐分为三种类型:俗乐、真乐和至乐。其中,俗乐由物质欲望或外在精神欲望获得满足所引发,真乐由内在精神欲望获得满足所引发,而至乐通过排遣一切欲望所达至。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快乐以欲望的满足为前提,而至乐却是“无欲”的。实际上,“以无欲为至乐”只是一个表象,因为道家深知欲望是痛苦和快乐的共同根源,提出“无欲”目的在通过精神修养来提升思想境界。提升过程大致分为三步:首先把低层次的物质欲望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欲求;然后是超越精神欲求对个人的制约,达到“无任何欲求”的层次;最后是把“无任何欲求”本身也彻底忘却。经过这样的逐层排遣和摆脱,当全部欲望被铲除...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先秦对快乐问题的研究
1.1.1 “乐”是哲学范畴
1.1.2 先秦道家之前对快乐问题的研究
1.1.3 先秦诸子对快乐问题的讨论
1.2 解题及研究现状
1.2.1 解题和文献说明
1.2.2 主要的研究观点
1.2.3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 目前研究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1 观点研究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2 研究方法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3 创新点
第2章 道家之乐的概说
2.1 快乐的产生机制
2.1.1 何为欲望
2.1.2 欲望的达成:快乐产生的根本原因
2.1.3 引发快乐的双层结构
2.2 道家之乐的类型
2.2.1 快乐的分类方法
2.2.2 快乐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
2.2.3 道家之乐的类型
2.2.4 道家的至乐境界
2.3 道家至乐观的价值
2.3.1 真乐的价值:提升道德
2.3.2 至乐的价值:消解人生一切痛苦
2.3.3 至乐是道家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的
第3章 达至至乐的前提和条件
3.1 道气生物论
3.1.1 学界对道的解释以及不足
3.1.2 道是所有规律之总称
3.1.3 气是构成世界的精微物质
3.1.4 道气共同作用产生天地万物
3.2 道家人性清静论
3.2.1 天性清静论:至乐存在的根据
3.2.2 人性复归论:实现至乐的根据
3.3 外在环境是通往至乐的基本保障
3.3.1 自然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3.3.2 社会环境是“真乐”的实现之所
3.3.3 道家对大自然价值的深层思考及天乐的内涵
3.4 人的能动作用是至乐展现的根本动因
3.4.1 才
3.4.2 志
3.4.3 学习是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
第4章 通往至乐的途径
4.1 安时处顺和知命不忧
4.1.1 “时”、“命”含义的内在关联
4.1.2 “命”是绝对力量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4.1.3 安时处顺的内涵
4.1.4 安时任命的作用
4.2 克服成心和万物一齐
4.2.1 齐物论的目的:保持内心清静
4.2.2 消除“成心”和复归虚静
4.2.3 万物一齐的终极境域
4.3 排遣和超越
4.3.1 无知
4.3.2 无情
第5章 真乐的现实表现
5.1 真乐表现的内在性
5.1.1 无不为是无为的自然结果
5.1.2 “内圣”是“外王”的关键所在
5.1.3 真乐在内在超越中展现
5.2 真乐的个人表现
5.2.1 名利不构成枷锁
5.2.2 坦然面对死亡
5.2.3 善于比较
5.3 真乐的社会表现
5.3.1 提升仁义的层次
5.3.2 刑法的逐步减少
5.3.3 礼仪真意的强化以及礼节形式的弱化
5.3.4 清静民心的养护
5.4 残酷现实中真乐的表现
5.4.1 外界的消失:闭目塞听
5.4.2 形体的遗忘:坐忘
5.4.3 悔恨的消除:过而弗悔
5.4.4 内心的坚守:保持真性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942486
【文章页数】:2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先秦对快乐问题的研究
1.1.1 “乐”是哲学范畴
1.1.2 先秦道家之前对快乐问题的研究
1.1.3 先秦诸子对快乐问题的讨论
1.2 解题及研究现状
1.2.1 解题和文献说明
1.2.2 主要的研究观点
1.2.3 主要的研究方法
1.3 目前研究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1 观点研究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2 研究方法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案
1.3.3 创新点
第2章 道家之乐的概说
2.1 快乐的产生机制
2.1.1 何为欲望
2.1.2 欲望的达成:快乐产生的根本原因
2.1.3 引发快乐的双层结构
2.2 道家之乐的类型
2.2.1 快乐的分类方法
2.2.2 快乐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
2.2.3 道家之乐的类型
2.2.4 道家的至乐境界
2.3 道家至乐观的价值
2.3.1 真乐的价值:提升道德
2.3.2 至乐的价值:消解人生一切痛苦
2.3.3 至乐是道家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的
第3章 达至至乐的前提和条件
3.1 道气生物论
3.1.1 学界对道的解释以及不足
3.1.2 道是所有规律之总称
3.1.3 气是构成世界的精微物质
3.1.4 道气共同作用产生天地万物
3.2 道家人性清静论
3.2.1 天性清静论:至乐存在的根据
3.2.2 人性复归论:实现至乐的根据
3.3 外在环境是通往至乐的基本保障
3.3.1 自然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3.3.2 社会环境是“真乐”的实现之所
3.3.3 道家对大自然价值的深层思考及天乐的内涵
3.4 人的能动作用是至乐展现的根本动因
3.4.1 才
3.4.2 志
3.4.3 学习是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
第4章 通往至乐的途径
4.1 安时处顺和知命不忧
4.1.1 “时”、“命”含义的内在关联
4.1.2 “命”是绝对力量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4.1.3 安时处顺的内涵
4.1.4 安时任命的作用
4.2 克服成心和万物一齐
4.2.1 齐物论的目的:保持内心清静
4.2.2 消除“成心”和复归虚静
4.2.3 万物一齐的终极境域
4.3 排遣和超越
4.3.1 无知
4.3.2 无情
第5章 真乐的现实表现
5.1 真乐表现的内在性
5.1.1 无不为是无为的自然结果
5.1.2 “内圣”是“外王”的关键所在
5.1.3 真乐在内在超越中展现
5.2 真乐的个人表现
5.2.1 名利不构成枷锁
5.2.2 坦然面对死亡
5.2.3 善于比较
5.3 真乐的社会表现
5.3.1 提升仁义的层次
5.3.2 刑法的逐步减少
5.3.3 礼仪真意的强化以及礼节形式的弱化
5.3.4 清静民心的养护
5.4 残酷现实中真乐的表现
5.4.1 外界的消失:闭目塞听
5.4.2 形体的遗忘:坐忘
5.4.3 悔恨的消除:过而弗悔
5.4.4 内心的坚守:保持真性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942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4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