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基维情感认知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1 11:27
  彼得·基维(Peter Kivy)是美国当代哲学家、音乐美学家,他拥有哲学和音乐学两个硕士学位和音乐哲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对十八世纪英国经验哲学有深入思考,又善于用分析美学研究艺术哲学问题,丰富的学术背景使他的研究颇具跨学科性。基维最突出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音乐美学领域,他的音乐美学观总体来说是自律的、形式主义的,但他并不局限于此,他致力于以一种“升级”的形式主义来解决传统音乐形式主义的矛盾,通过对情感与音乐关系的深入研究来实践将情感因素纳入纯音乐自身的策略,为纯音乐的自律寻找一个更合理的解释。他的这种努力被当代西方音乐美学界一些权威学者概括为“情感认知主义”,基维对此概括也表示认可。应该说“情感认知主义”是基维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所谓“情感认知主义”是基维针对纯音乐领域的“古老争论”——情感与音乐关系之争做出的一种有偏向的回答,即对争论的两个阵营“认知论者”和“情感论者”之间进行调和。他一方面认同“认知论者”否定“音乐能唤起听众情感”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并未全盘否定“情感论者”的主张,认为音乐的情感和认知并不完全冲突。总之,“情感认知主义”是站在形式主义的立场上对音乐与情感...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述
        一、彼得·基维简介
        二、“情感认知主义”概述
        三、对几组术语的区分和说明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情感认知主义”的美学根源
    第一节 美学思想根源
        一、哈奇森与十八世纪英国经验哲学
        二、康德的审美自律
        三、汉斯立克的形式主义自律论
        四、伦纳德·迈尔的“风格”与“期待”
    第二节 方法论根源
第二章 “情感认知主义”的起点——“轮廓理论”
    第一节 “轮廓理论”的提出
        一、由“音乐与情感关系”引发的思考
        二、“轮廓理论”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解答
    第二节 “轮廓理论”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异质同构”
        一、“轮廓理论”对朗格“异质同构”的吸收
        二、边缘的“异质同构”
    第三节 “轮廓理论”与相关理论的比较
        一、“轮廓”与“隐喻”的比较
        二、与斯蒂芬·戴维斯“另一种轮廓”的比较
    第四节 “轮廓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情感认知主义”的核心——“升级的形式主义”
    第一节 “升级的形式主义”对“轮廓理论”的延伸
        一、情感与认知的争论
        二、以情感属性“升级”传统形式主义
    第二节 从形式主义到“升级的形式主义”
        一、由纯器乐引发的形式自律问题
        二、形式主义的局限
        三、基维对形式主义的升级
    第三节 对“升级的形式主义”三个维度的审视
        一、语义学维度
        二、历史主义的维度
        三、社会功能的维度
第四章 “情感认知主义”的发展——纯音乐体验批判
    第一节 三种纯音乐体验模式分析
        一、唤起模式分析
        二、再现模式分析
        三、情感认知模式分析
    第二节 纯音乐的理解和深层阐释
        一、纯音乐的欣赏、理解和描述
        二、纯音乐的深层阐释
    第三节 纯音乐的聆听
        一、为何聆听纯音乐
        二、对基维纯音乐体验研究的评价
第五章 “情感认知主义”视野下的音乐与文学之争
    第一节 音乐与歌词在歌剧中的对立融合
        一、反宗教改革和歌剧兴起时期音乐与歌词的争论
        二、形式自律论者对歌词主导地位的否定
    第二节 对“标题音乐”文学性的质疑
    第三节 对绝对音乐叙事学解释的诘难
        一、“强”、“弱”叙事学解释的荒诞
        二、“人格理论”的弊端
        三、叙事学解释绝对音乐的困境
第六章 “情感认知主义”的美学价值及理论局限
    第一节 “情感认知主义”的美学价值
    第二节 “情感认知主义”的理论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4042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42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d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