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上访形式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01:32
本文关键词:不当上访形式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行使权力 上访维权 敲诈勒索罪 刑法谦抑性原则
【摘要】:近年来,三番两次地出现上访人因在反映诉求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而被当地司法机关认定其犯敲诈勒索罪,并科以刑罚。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维稳需要”,有一些地方政府还会采取“钓鱼执法”的手段,诱使上访人接受财物,进而通过司法机关对其以敲诈勒索罪,科以刑罚。由此,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争议。上访人为满足自己利益,而采用不当上访的行为,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政府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的被害人,不当上访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的行为,其是否符合敲诈勒索罪构成要件。对此,笔者尝试通过用典型案列来梳理分析上述相关问题,以期待在理论上厘清此类行为的属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些拙见,从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适用的统一性,又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对司法个案即景某“敲诈勒索政府”获刑十年一案的分析,提出“不当上访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这一在我国理论界与司法实践界尚未达成统一观点,且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为了探寻罪与非罪问题的答案,笔者通过列举截然不同的两方观点和案例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阐明政府不宜认定为敲诈勒索的被害人,从敲诈勒索罪认定的构成要件上逐一分析,揭示出敲诈勒索的主观诉求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敲诈勒索的手段既要具有非法属性,又要给特定被害人造成内心恐惧,进而使被害人的意思自由受到精神上强制,后按敲诈勒索行为人意志向其交付财物。进而得出不当上访行为不宜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的结论。笔者通过对公民上访维权领域常见的不当情形进行逐一的分析论证,提出不当上访行为若构成犯罪,宜运用现有刑法体系中的其他罪名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文婷;敲诈勒索罪行为构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晓霞;维权出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陈中亮;敲诈勒索罪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苏涛;涉诉信访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苗玲玲;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中的界限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黄麟;敲诈勒索罪若干认定问题研析[D];兰州大学;2009年
7 于晶蕊;论敲诈勒索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6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26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