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地为万物之基,更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城市土地的可持续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城市化的繁荣。但是城市土地具有生态、经济和环境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各类污染物质的聚集之地。棕色地块就是这类污染的土地,它是城市产业调整过程中的历史遗留污染问题。“拉夫运河”事件使得《超级基金法》应运而生,同时棕色地块的治理问题也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在我国,早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影响下,早已是埋下了“棕色地块”的隐患。上世纪90年代左右,各城市“退二进三”,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原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企业纷纷搬至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地带,但是土地是不可搬迁的,城市棕色地块也就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如北京市通天苑小区即是建立在北京市原先最大的垃圾场上,有部分居民疑似因土壤污染而得癌症去世。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城市棕色地块进行法律治理,已有的法规政策也因为层级低、执行力不足等原因不能起到有效的规制作用。同时,我国对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于棕色地块的治理并未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故本文拟从城市棕色地块的法律制度角度入手,为我国城市棕色地块的有效治理提出建设性的法律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对于城市棕色地块的概念界定以及主要特征介绍,其中,对“棕色地块”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定义,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城市棕色地块的现状以及治理状况进行阐述,分析我国目前棕色地块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四部分是结合我国重庆市棕地治理的立法实践来说明我国当前棕地治理的现实情况。第五部分是对于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的省察,从立法和法律制度上来阐述我国的治理制度是如何设计的,并指出我国棕色地块治理中存在的立法以及制度上的不足之处。第六部分写的是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机制已经纯熟的美国的治理模式,将其特色制度以及可资借鉴的制度进行介绍,得出对于我国建立棕地治理法律制度的借鉴启示。第七部分写了完善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的构想,以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流程的时间轴为线,构建城市棕色地块治理调查评估制度、责任归属制度、资金支持机制以及跟踪评价制度等,为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2.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芳;孙津;;城乡统筹中新型城市形态创制的要素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2 张庆海;城市形态的景观渊源[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S1期
3 周玉明;;城市形态的认知[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年05期
4 金杏宝;;呼唤“城市荒野”[J];社会观察;2006年05期
5 秦波;邵然;;城市形态对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社区的案例研究[J];城市规划;2012年06期
6 李伟;;城市形态转换中的生态配置优化——以成都10大环城郊野公园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7 ;绿色的探索 寻找更有生命力的城市模型[J];新知客;2007年09期
8 杨晓峰;;城郊结合部的衰败、发展与未来[J];上海轻工业;2006年Z1期
9 张军;;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J];煤炭技术;2012年03期
10 谢珏琪;;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的升级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明;;宿迁市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控制方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龙瀛;崔承印;茅明睿;张永平;张宇;吴运超;;大数据时代的精细化城市模拟:方法、数据、案例和框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规划信息化与新技术)[C];2013年
3 张鹏程;;大规划—大数据——智慧城市规划对策浅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4 崔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江北;;城市形态的价值体系[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龙瀛;毛其智;;地块方向:概念、计算方法及表征城市形态[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孙津;;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形态[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8 曹曙;江军廷;;地块尺度及用地边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子张;邱国潮;杨哲;;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10 李文嘉;;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色彩控制构建——城市生命体的活性色彩探究[A];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洪宇;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密码”[N];辽宁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易昌良;把长沙建设成现代宜居城市[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记者 江迪;致公党北京市委力推发展新型城市形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罗加福;铸造城市之形 凸显城市之魂[N];南充日报;2011年
5 华音;如何让城市越来越“聪明”[N];经济日报;2013年
6 郭高鹏、徐挺立;城市呼唤记忆[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李坤民 牛慧恩;2025年小汽车还将主导美国城市交通吗?[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8 威格斯 李忠 田原;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N];财经时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记者 张友;清晰规划城市功能 加强城市沟通合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陈士杰;城市建设与城市精神[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毅;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岚;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许剑峰;基于政策法规体系下的城市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王茂生;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7 黄玉琴;基于SAR图像的城市形态时空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8 苏毅;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自然形态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姚圣;中国广州和英国伯明翰历史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重庆地方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1646-1840)[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秋子;意象的抒发[D];重庆大学;2015年
3 高贤广;基于空间句法的合肥市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4 张浩;厦门市鹭江片区城市形态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5 杨浩;街区界面轮廊形态与城市规划指标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方丽艳;城市建成环境可步行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臧福洋;城市形态地域特征识别与设计控制[D];重庆大学;2015年
8 綦晓萌;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态及其演变[D];重庆大学;2015年
9 杨金凤;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与城市形态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兰文龙;“型”、“类”、“期”视角下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3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27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