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论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 构建 难点 对策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建立关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按照传统的方式必须面对面进行的活动如今已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如网络购物、网络服务、网络借贷等。互联网的应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选择多样性、生活便利性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随着计算机受众的增加、人民群众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而继续发展。然而,由于互联网活动领域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体制不健全,在互联网活动中商品以次充好、售后服务差、网络借贷违约等现象日益凸显,纠纷不断呈现。这类案件往往涉及的金额较低、案情简单且易于查明、纠纷双方对案件事实没有太大分歧,若诉至法院往往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判决。但是由于纠纷双方通过互联网来建立联系,因此可能造成纠纷双方物理空间较远,单纯根据“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会导致起诉方在衡量提起诉讼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与可能获得的收益后放弃提起诉讼。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群众矛盾的化解。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为解决这类诉讼金额小、诉讼各方距离较远的案件提供了新的选择。一方面,该方式服务于小额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允许当事人选择就近的法院进行诉讼活动,能够进一步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活动的参与者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知识较为熟悉,能够较好的配合人民法院适用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审理案件。对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构建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在我国没有建立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归纳其定义和特征、分析该方式构建的必要性、发展的可行性、相关的运行阶段、构建难点及解决方式,对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构建。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通过对比传统的审判方式,结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归纳出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定义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论述适用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审理案件的优势,阐明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构建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对我国现有条件的剖析,论证在我国发展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可行性。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四部分通过介绍上海市人民法院对远程审判方式的探索及相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的现状,对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运行阶段进行初步的设计。第五部分通过分析构建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可能遭遇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增强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实用性,使得小额诉讼程序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为人民群众解决纠纷提供新的助力。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平,刘逸帆;论审判方式改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马秋;对审判方式改革的认识[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立民;依法治国的有力举措——中国审判方式的再改革[J];探索与争鸣;2001年10期
4 李素秘;;管窥“里心审判方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刘金燕;赵艳芳;;马锡武审判方式的精髓借鉴[J];人民论坛;2012年17期
6 王怀安;再论审判方式改革[J];人民司法;1995年09期
7 ;明确指导思想 进一步搞好审判方式改革[J];人民司法;1995年11期
8 朱承罡,张天骥;谈审判方式改革的思维参照系[J];当代法学;1995年04期
9 樊希旦;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如何确保案件质量[J];湖南林业;1995年12期
10 陆建平,胡建康;法官与律师共话经济审判方式改革[J];中国律师;199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淑彬;胡恋梅;;马锡武审判方式在当代司法实践中的价值——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观为视角[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2 葛洪义;;司法活动的性质与法治——司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孙景良;;强化民、经庭审功能重在加强举证、质证、认证环节[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肖德龙;;法院改革的关键是创新体制[A];黑龙江省法院系统审判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C];2001年
5 刘国璋;何振国;;刑事审判模式探析[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6 范登峰;易慧琳;;从形式走向实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圆桌审判方式的完善路径探讨[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张爱云;;沟通与对话:民众诉求的理性回应——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演进回望与进路前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8 王元恒;;关于我省法院改革的几点思考[A];黑龙江省法院系统审判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作者 王庭木 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法院;改革审判方式 构筑铁案工程[N];人民法院报;2000年
2 记者 叶志卫 陈震霖;创新家事案件审判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3年
3 记者 李燕萍;西安两级法院接地气改进审判方式[N];陕西日报;2013年
4 木子;北京推进流程管理审判方式改革[N];中国贸易报;2000年
5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院长 孙国明邋副院长 张仲侠;论社会主义审判方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构建[N];人民法院报;2008年
6 卢万成;公正与效率:审判方式改革的目标[N];江苏经济报;2009年
7 记者 郑颖;我省深化少年审判方式改革[N];江西日报;2013年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人民法院代院长 赵鸿武;推进司法改革 创新审判方式[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刘继军 仝兴合;“马锡武审判方式”重新走进基层法院[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课题组成员 周虹 包晓龙 郑国进 姜达标 陈茂平;创新审判方式 提升涉侨案件审判质效[N];人民法院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怡航;论小额诉讼远程审判方式的构建[D];广西大学;2017年
2 王岸丰;案卷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改造[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范世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圆桌审判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梁莉娟;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
5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倩倩;民事在线审判方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刘杨;我国远程审判的现状及完善[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代玉兰;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李媛媛;晚清审判方式变革探微[D];安徽大学;2005年
10 耿卫华;论我国刑事公诉一审案件的审判方式改革[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3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27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