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行政诉讼中确认无效判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02:09

  本文关键词:行政诉讼中确认无效判决研究 出处:《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行政诉讼 无效行政行为 确认无效判决


【摘要】:行政诉讼中的确认无效判决作为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新增的一种判决方式,扩大行政诉讼中的判决种类,加强法院对相对人权利救济的充分性和对行政权监督的力度。确认无效判决是指原告请求法院对具有重大且明显瑕疵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法院在原告申请的基础之上对行政行为效力的有无进行认定,并依法作出判决。确认无效判决的适用对象是无效行政行为,无效行政行为是存在重大且明显的瑕疵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并且是自始、确定、当然无效。这就决定了无效行政行为和不成立的行政行为以及一般违法的行政行为是有明显区别的,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公定力。它们之间的区别使得确认无效判决和撤销判决以及确认违法判决之间不能完全适用统一的诉讼程序。在较早构建确认无效之诉的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基本都有一套区别于撤销之诉的特殊诉讼程序。尽管德国和日本的确认无效之诉的定位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特殊程序基本都包括区别于撤销之诉的起诉期限、前置程序、原告资格、举证责任等。我国的确认无效判决的司法实践起步比较晚,但是其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确认无效判决在立法上存在行政实体法中对行政行为“无效”的滥用、确认无效判决适用情形的问题、确认无效判决特殊程序的缺失等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确认无效判决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程序,影响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对确认无效判决的使用。无效行政行为概念及特征需要在将来的行政程序法中明确规定,为确认无效判决提供一个明确的适用对象。在确认无效判决的特殊程序中,不受起诉期限的限制是基本的前提,对于原告资格的限制、前置程序的设置和具有中止执行的效力还不适用于我国的确认无效判决。对于特殊的举证责任应该是这样的: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内,由原告承担证明行政行为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的责任,由被告承担证明承担行政行为合法的责任;在法定起诉期限以外,由原告承担证明行政行为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的责任。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外,确认无效判决的审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来进行审理。
[Abstract]:The confirmation of invalid judgment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s a new way of judgment in the newly amende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expands the types of judgments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confirmation of invalid judgment means that the plaintiff requests the court to review the administrative act with significant and obvious defects. On the basis of the plaintiff's application, the court determines the valid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act and makes a judgment according to the law, and confirms that the applicable object of the invalid judgment is the invalid administrative act. Invalid administrative act is an administrative act with significant and obvious defects, which has no public determination and is determin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urse it is invalid. This determine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invalid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unestablished administrative acts as well as general illegal administrative act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lies in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public pow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makes it impossible to fully apply the uniform procedure between the confirmation of invalidity and the annulment of the judgment and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law. Germany. Japan and Taiwan basically have a set of special procedur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action of revocation, although the confirmation of invalidity in Germany and Japan is not the same. But their special procedures basically include the time limit of suit, the pre-procedure, the qualification of plaintiff,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so o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confirming invalid judgment in our country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However, it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the problem of the abuse of "invalid" administrative ac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valid judgment in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s confirmation of invalidity.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al procedure for confirming invalid judgment,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and procedure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valid administrative act need to be clearly stipulated in the futur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In the special procedure of confirming invalid judgment, the limitation of non-prosecution period is the basic premise, and the limitation of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The setting of pre-procedure and the effect of suspending execution are not applicable to the confirmation of invalidation judgment in our country. For the special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like this: within the legal time limit for prosecution. The plaintiff sha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ve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act has significant and obvious defects, and the defendant sha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ng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act is lawful; In addition to the statutory time limit for prosecution, the plaintiff shal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ve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act has significant and obvious defect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object that confirms the invalid judgment determines that it can be tried by summary procedure.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明安;论行政行为合法的标准与无效的标准[J];政府法制;2001年11期

2 沈开举,王红建;试论行政行为的成立[J];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01期

3 金伟峰,余志三;论我国的无效行政行为制度[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4 汪艳;论行政行为的转换[J];当代法学;2002年02期

5 朱雁;论建立我国无效行政行为制度[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王太高;无效行政行为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02年02期

7 严静;中德瑕疵行政行为制度比较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叶必丰;行政行为执行力的追溯[J];法学研究;2002年05期

9 章志远;略论行政行为的生效[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10 金珠;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海波;;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兼议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根据的重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陈启厚;;防止行政行为的异化是当务之急[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陈启厚;;防止行政行为的异化是当务之急[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4 张继红;;即成性行政行为与后续性行政行为问题浅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5 闵凡群;;行政行为职权撤销的法律控制及其立法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6 程建;;行政行为撤回的法律探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程建;;关于地方公共行政行为方式变革法律问题的思考——以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胡敏洁;;授益性行政行为中的“申请”——以社会保障行政为例证[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解志勇;陈国栋;;论严格规则主义下的行政行为合法性机制[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蒋文涛;;完善责任制是公正执法的制度保障[A];执法责任制度研究——“完善责任制,确保司法、执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吴宁;受欺诈行政行为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7年

2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国土资源局 夏尧 符浩;复议维持后,原机关能否改正行政行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记者 翁灵娜;行政行为戴上“紧箍咒”[N];湘潭日报;2014年

4 金伟峰;关于“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N];法制日报;2005年

5 吉吉;什么是行政行为[N];中国建设报;2001年

6 记者 张兰;市财政局“红线”规范行政行为[N];泸州日报;2008年

7 河南省济源市中级人民法院 卢新伟 鹤壁市山城区人民法院 康雪萍;超期限作出的行政行为之效力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法院 刘远;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中“行政行为”的理解[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记者 翁灵娜;规范行政行为 促进城市文明[N];湘潭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胡彦殊;依法履行职责 规范行政行为[N];四川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君;行政行为实行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程建;互动性行政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生安;法治理念下的行政行为[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倩;瑕疵行政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靳超;电子行政行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文娟;行政诉讼中关联行为的司法审查进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4 秦文文;行政行为撤回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刘芳宇;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初探[D];苏州大学;2015年

6 刘倩;行政处罚中阶段性行为的司法救济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孙帅;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制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陈熙;公安机关行政行为争议快速处理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张倩倩;学校行政行为之司法审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朱雨虹;无效行政行为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3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403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