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新媒体 + 地方政府 ; 参考:《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的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视角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已经进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作为背景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由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使得政府部门一旦出现违法行为、职权不正当行使行为,或者在其日常公共管理活动、行政决策方面没有达到公众的预期、不符合公众的利益诉求,消极的舆论就会迅速在社会范围内传播开来,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极大冲击。同时,由于新媒体“无孔不入”的特性,地方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适应传播对象化、分众化趋势,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开通率,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和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提升回应信息的到达率。”这就对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行政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采用责任政府理论作为理论工具,采用新媒体作为视角,通过对A市市民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笔者首先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评判标准进行了界定,包括政治民主程度、政府廉政程度、社会媒体舆论倾向、以及公众政治参与情况四个方面;新媒体对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造成的消极影响有虚假信息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造成冲击、冗杂信息影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进程、以及新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被利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消极影响的产生根源是地方政府新媒体手段运用有待提高、缺乏公信力提升的相关制度保障、以及治理理念发展滞后;想要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提升其公信力,地方政府需要做到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转变传统行政观念为“服务”的治理理念以及健全新媒体相关的制度机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e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perspective has changed profoundly.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social public life. China has entered the new media era represented by Weibo and WeChat. In the new media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management activities, due to the new media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has the incomparable speed and breadth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once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ppear illegal behavior, improper exercise of power behavior, Or in its daily public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do not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ublic, not in line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negative public opinion will quickly spread in the social scop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as a great impac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all-pervasive" nature of the new media, In fact, every mov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ublic all the time. In August 2016,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a notice on further doing a good job in responding to the public opinion of government affairs in the work of making government affairs public, < notice > should be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General Office in August 2016. Ask: "all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should adapt to the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The focus trend i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opening rate of government affairs Weibo, WeChat and clients,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rging media for equ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websites, and enhance the arrival rate of response messages. " This put forward the new request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activity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Using the theory of responsible government as the theoretical tool and the new media as the visual angle, the autho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rough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itizens of A city. Firstly,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riteria of local government credibility, including the degre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grity, the tendency of social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publ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new media on the local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are the impact of false information on the local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the influence of miscellaneous information on the local government's publ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 use of new media in mass incidents. The causes of these three negative effects are that the use of new media means of local governm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lack of relevant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ance ideas lag behind, and that they want to enhance their credi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Local governments ne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use new media,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administration to "serve" the governance concept and improve the new media related system mechanism.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3期
3 盈竹;政府公信力,稳定与效率的纽带[J];小康;2005年09期
4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07期
5 贺培育;杨畅;;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综述与展望[J];求索;2005年12期
6 李能;;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J];当代江西;2005年09期
7 柳朴方;卢雅卿;;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杨金木;;提高政府公信力之我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8期
10 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通化市行政学院课题组;孙蔚;;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刘金梅;;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王颖;;提升政府公信力 构建首都和谐社会[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4 罗佳;;论微博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A];全国水利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及水文化研究2012年度优秀论文集[C];2013年
5 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世谊;时伟;;论新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薛瑞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艳元;;浅谈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吕龙丹;;转型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风险分析[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2011年
10 李坤龙;;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与对策[A];民生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研究——基于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途径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 薄贵利;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N];人民日报;2008年
2 荷丰;政府公信力拷问官员良知[N];中山日报;2009年
3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 欧阳君山;落实“新36条” 政府公信力的难得机遇[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4 李艳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底层政治信任研究”负责人、厦门大学副教授;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政府公信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舒圣祥;坚持违法承诺就有政府公信力?[N];深圳商报;2012年
6 本报评论员 闻道;别让质疑声遮蔽政府公信力[N];济宁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蔡若愚;微博时代,重塑受伤的政府公信力[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陈朋;公务员形象关乎地方政府公信力[N];学习时报;2012年
9 郑文;“万能回复”让政府公信力“伤不起”[N];河北日报;2013年
10 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组;影响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原因与对策[N];沧州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郝玲玲;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杨畅;基于政府绩效评估的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茜;新媒体视角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徐祖迎;转型期中国政府公信力强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夏芳;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郭玲;网络社会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蒋律;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黄菊;绩效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莫柳娟;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王淑华;基于公民参与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陈媛媛;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宗方;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5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83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