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两国建筑节能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4-08 01:11
本文关键词:德美两国建筑节能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建筑节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节约能源,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传统建筑业的改造和提升,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以上,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能耗惊人,能源不足、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都非常严重,迫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节能工作,而一贯被我国所忽视的建筑节能更应该受到重视。2007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明确部署了我国建筑节能立法的框架蓝图,使建筑节能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 为了促进我国建筑节能战略的实施,完善我国建筑节能立法,本文选择了德国和美国的建筑节能立法进行比较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国家,是因为德国经济发达而能源匮乏,美国资源丰富但能耗巨大,而我国兼具这两国的特征——(人均)资源匮乏而经济发展能耗巨大。德美两国经过30年的努力在建筑节能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本文希望通过总结两国立法经验为我国完善建筑节能立法提供参考和启发,从而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 1973年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爆发,阿拉伯国家将原油产量降低了30%,这直接导致石油价格暴涨,引发能源危机,也引发了德国和美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启动。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末期,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显著,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为了从根本上减少C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德美两国的建筑节能立法都兼有了节能和环保两方面的目的。 1976年,德国通过了第一部建筑节能法规“EnEG”;1977年,主要控制建筑物热损失的《建筑保温规范》“WSchVO”(又叫《热保护条例》)开始实施;1978年出台《供暖设备条例》和《供暖企业条例》;1981年出台《供暖成本条例》。以上几部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建筑节能进行了规范。2002年2月,德国《能源节约法》“EnEV”生效,这是一部综合性的建筑节能法,取代了以往的《建筑保温规范》和《供暖设备条例》,此后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可谓是德国建筑节能立法的集大成。 1975年,美国制定的第一部《能源政策和节约法》( 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of 1975)中首次提住了建筑节能的要求;同年颁布了建筑节能标准——ASHRAE标准90-75《新建建筑物设计节能》;1977年12月官方正式颁布了《新建筑物结构中的节能法规》,在45个州推广并收到明显的节能效果;1978年美国出台了《国家节能政策》(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Policy Act of 1978);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1992》(Energy Policy Act of 1992)要求联邦相关部门到2000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降低建筑能耗的20%;2005年7月29日国会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5》(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出台了各种鼓励节能产品的税收激励措施和贷款政策。2007年出台《能源独立和安全法》(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 ),又称为《清洁能源法》(CLEAN Energy Act of 2007),该法的目的在于:推动美国的能源独立与安全,促进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保护消费者,提高产品、建筑物和车辆的能源利用率,推动关于削减温室气体的研究,促进联邦政府的节能工作。 从德美两国的建筑节能立法来看,由于建筑节能很强的技术性特征和各国目的的一致性,两国立法的差异不大而共同特点却很多,可参考性很强。由于建筑节能的社会公益性较强,想要单靠房地产开发商等的自主行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建筑节能工作中,两国政府都充分参与,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制定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完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积极采取各种经济激励措施激发相关主体的节能动力,着重开发利用新能源,研究推广低耗能的绿色建筑。经过各方合作、全面着手,德美两国的建筑节能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德美的经验对我国的建筑节能立法有很大的启发。首先,我国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应该加强经济激励措施的运用,建立基于能源消耗量的收费制度,激发民众节能的动力;其次,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制定全面的建筑节能标准,并坚决贯彻执行,保证建筑物及其相关设备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时能耗都能达标;第三,建立建筑节能认证和标识制度,使建筑及相关产品的能耗透明化以供消费者认知和选择,并组织节能产品展示,推广最新的节能科技,使建筑节能信息交流通畅;第四,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探索恰当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改变既有建筑高耗能的现状;第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建筑节能相关主体节能环保意识薄弱的现状,使消费者、房地产开发商、建筑专业人员、政府官员等都意识到建筑节能的必要性;第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包括建筑能耗评估体系、节能产品认证体系、节能技术研发体系、节能标准宣传贯彻体系和标准实施监管体系在内的一整套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每年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国家每年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推广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到2010年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可降低10%,到2020年可在此基础上再降低20%。可见,降低建筑能耗和资源消耗,是关系国家能源战略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针的重大任务,建筑节能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
【关键词】:建筑节能 立法 德国 美国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12.29;D912.68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0
- 1.1 选题的意义14-18
- 1.2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18-20
- 第2章 德国建筑节能立法20-40
- 2.1 立法背景与发展历程20-21
- 2.2 德国主要的建筑节能立法21-31
- 2.2.1 第一部建筑节能法“EnEG”(Energy Conservation Law)21-24
- 2.2.2 《建筑保温规范》“WSchVO”(Thermal Insulation Ordinance)24-25
- 2.2.3 最新的建筑节能法规“EnEV2007”25-31
- 2.3 德国建筑节能的主要制度31-40
- 2.3.1 建筑节能标准31-34
- 2.3.2 建筑能耗标识制度——“建筑能耗证书”体系34-37
- 2.3.3 既有建筑改造制度37-38
- 2.3.4 绿色建筑的研究和推广38-39
- 2.3.5 经济激励措施39-40
- 第3章 美国建筑节能立法40-53
- 3.1 立法背景与发展历程40-43
- 3.2 美国主要的建筑节能立法43-47
- 3.2.1 《国家能源法案》(National Energy Act of 1978)和《国家节能政策法》(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Policy Act of 1978)43-44
- 3.2.2 《1992 年能源政策法》“Energy Policy Act of 1992”和《2005 年能源政策法》“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44-45
- 3.2.3 《节能建筑认证法案》(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s Act of 2007)和《能源独立和安全法》(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 )45-47
- 3.3 美国建筑节能的主要制度47-53
- 3.3.1 建筑节能标准47-48
- 3.3.2 建筑能耗认证制度——“能源之星建筑标识”48-49
- 3.3.3 协助低收入家庭进行旧房改造49-50
- 3.3.4 绿色建筑的研究和推广50
- 3.3.5 经济激励措施50-53
- 第4章 两国建筑节能立法的特点53-58
- 4.1 立法特征53-54
- 4.2 建筑节能立法发展的时间和动力54
- 4.3 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完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54-55
- 4.4 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建筑节能标准55-56
- 4.5 建立建筑节能认证和标识制度,增强建筑能耗信息的透明度,引导市场消费56-57
- 4.6 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57
- 4.7 着重开发利用新能源,研究推广低耗能的绿色建筑57
- 4.8 采取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为建筑节能提供资金支持57-58
- 第5章 德国和美国建筑节能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58-66
- 5.1 我国建筑节能立法的现状58-60
- 5.2 德国和美国建筑节能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60-66
- 5.2.1 在节能工作中加强经济激励措施的运用,建立基于能源消耗量的收费制度60-61
- 5.2.2 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制定全面的建筑节能标准,并坚决贯彻执行61-62
- 5.2.3 建立建筑节能认证和标识制度,组织节能产品展示,通畅建筑节能信息62-63
- 5.2.4 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探索恰当的既有建筑改造模式63
- 5.2.5 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建筑节能相关主体节能环保意识薄弱的现状63-64
- 5.2.6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建筑节能管理体制64-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2
- 致谢7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劲;孙平;;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演进规律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随奎;鹿曼;;多法域视野下的建筑节能路径探析[J];科技与法律;2011年02期
3 孙萍;宋琳琳;;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利辉;聚氨酯小框体外墙外保温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谢梦婕;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及信息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荣艳;关于迁安市民用建筑节能法规执行情况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4 朱丽娜;东北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宫晓玲;我国建筑节能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峥;我国低碳民用建筑推广的税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德美两国建筑节能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17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