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19:34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导致新旧规范、社会机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社会张力表面化,社会的稳定性降低。由利益矛盾、利益分化、利益冲突和利益重组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并以其组织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成为我国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体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矛盾。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规律,探索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全面、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学术界一项崭新而又紧迫的课题。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对群体性事件的根源、表现、规律和对策都作过一些有益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结合公安机关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实践,从对群体性事件的广义的理解上,剖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形成原因,分析其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群体性事件的现行处置机制进行分析,并就完善该处置机制,从体制、制度、策略、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期望能为目前的群体性事件处置及相关研究提供绵薄之力。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概述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原因
第二节 政治原因
第三节 社会原因
第四节 法治原因
第三章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主体与动员机制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主要价值目标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主要原则原则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工作思路及程序
第四章 完善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建议与构想
第一节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法律管理
第二节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信息管理
第三节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组织管理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J]. 朱振甫. 公安研究. 2007(06)
[2]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J]. 顾培东. 中国法学. 2007(03)
[3]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 王来华,陈月生. 理论与现代化. 2006(05)
[4]和谐社会构建与群体性事件法律对策研究[J]. 胡宝珍,谢天长,陈茂华,李延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5]走出信访制度的困境[J]. 刘丽,陈邕凌. 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6]狠抓三个环节做好群体性上访事件处置工作[J]. 于泓源.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5(01)
[7]群体性事件治理方略[J]. 陈晋胜.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4(02)
[8]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 陈晋胜,张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9]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 徐乃龙.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06)
[10]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J]. 陈晋胜,介新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04811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概述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原因
第二节 政治原因
第三节 社会原因
第四节 法治原因
第三章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主体与动员机制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主要价值目标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主要原则原则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工作思路及程序
第四章 完善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建议与构想
第一节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法律管理
第二节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信息管理
第三节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组织管理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J]. 朱振甫. 公安研究. 2007(06)
[2]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J]. 顾培东. 中国法学. 2007(03)
[3]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 王来华,陈月生. 理论与现代化. 2006(05)
[4]和谐社会构建与群体性事件法律对策研究[J]. 胡宝珍,谢天长,陈茂华,李延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5]走出信访制度的困境[J]. 刘丽,陈邕凌. 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6]狠抓三个环节做好群体性上访事件处置工作[J]. 于泓源.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5(01)
[7]群体性事件治理方略[J]. 陈晋胜.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4(02)
[8]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 陈晋胜,张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9]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 徐乃龙.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06)
[10]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J]. 陈晋胜,介新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04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04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