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警务人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深圳市警务人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新时代赋予了公安工作艰巨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警务人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由于心理应激源多、工作压力大等的职业特点,警务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倍受关注,国内外一些文献资料表明,警务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较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着警务人员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着警务工作绩效,甚至对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安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深圳警务人员由于处于我国经济特区,面临着更多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因此深入探求深圳警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和根源,寻求缓解职业倦怠感的有效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深圳警务人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状况,探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验证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缓冲效应。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一是以职业倦怠、工作压力以及社会支持等相关文献资料为理论基础,结合深圳警务人员的工作实际,提出本研究的构思模型和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采取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充分了解深圳警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状况,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前因变量“工作压力”对因变量“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探索缓冲变量“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缓冲效应。 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深圳警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情绪耗竭程度最高,其次是去人性化程度,再次是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 (2)深圳警务人员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水平在性别、年龄、警种和警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3)深圳警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深圳警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某些维度)对职业倦怠(某些维度)的产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4)社会支持(某些维度)在深圳警务人员工作压力(某些维度)和职业倦怠(某些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减弱缓冲效应。 最后,针对本研究分析结果的七个缓冲效应途径,结合深圳警方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增强个体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组织客观支持、个体主观支持和个体支持利用度等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警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对有效缓解警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深圳警务人员 职业倦怠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31.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问题13-14
- 1.3 研究意义14
- 1.4 研究内容14-17
- 1.5 研究方法17-18
-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8-58
- 2.1 职业倦怠18-36
- 2.1.1 职业倦怠的概念18-20
- 2.1.2 职业倦怠研究历程20-21
- 2.1.3 职业倦怠相关理论模型21-23
- 2.1.4 职业倦怠经典模型23-27
- 2.1.5 职业倦怠最新理论模型27-28
- 2.1.6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28-33
- 2.1.7 职业倦怠的测量33-34
- 2.1.8 警务人员职业倦怠相关研究34-36
- 2.2 工作压力36-50
- 2.2.1 工作压力的概念36-38
- 2.2.2 工作压力研究历程38-39
- 2.2.3 工作压力理论模型39-45
- 2.2.4 工作压力源理论45-47
- 2.2.5 工作压力的测量47-48
- 2.2.6 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48-50
- 2.3 社会支持50-56
- 2.3.1 社会支持的概念50
- 2.3.2 社会支持的来源和种类50-51
- 2.3.3 社会支持的测量51-53
- 2.3.4 社会支持作用模型53-54
- 2.3.5 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54-56
- 2.4 以往研究总结56-57
- 2.4.1 以往研究结论56
- 2.4.2 以往研究不足56-57
- 2.5 本研究初步理论架构57-58
- 3 访谈研究58-65
- 3.1 被访谈人基本情况58
- 3.2 访谈的关键问题58-59
- 3.3 访谈分析59-64
- 3.3.1 深圳警务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59-61
- 3.3.2 深圳警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61-62
- 3.3.3 深圳警务人员的社会支持状况62-64
- 3.4 访谈小结64-65
- 4 研究构思设计65-72
- 4.1 构思模型65-66
- 4.2 变量说明66-68
- 4.3 研究假设68-69
- 4.4 问卷设计69-70
- 4.5 统计方法70-72
- 5 实证研究与分析72-107
- 5.1 问卷调查72-73
- 5.2 问卷统计分析73-107
- 5.2.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73-82
- 5.2.2 描述性统计82-83
- 5.2.3 独立样本T检验83-84
- 5.2.4 方差分析84-91
- 5.2.5 相关分析91-93
- 5.2.6 回归分析93-98
- 5.2.7 缓冲效应分析98-107
- 6 研究结论分析和建议107-129
- 6.1 讨论和分析107-115
- 6.1.1 比较分析讨论107-110
- 6.1.2 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关系讨论110-111
- 6.1.3 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关系讨论111-112
- 6.1.4 社会支持的缓冲效应讨论112-115
- 6.2 研究结论115-118
- 6.2.1 构思模型的修正115-116
- 6.2.2 研究主要结论116-118
- 6.3 研究建议118-127
- 6.3.1 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119-120
- 6.3.2 组织的客观支持角度120-124
- 6.3.3 个体的主观支持角度124-125
- 6.3.4 个体的支持利用度角度125-127
- 6.4 研究进展和局限127-128
- 6.4.1 研究进展127
- 6.4.2 研究局限127-128
- 6.5 未来研究展望128-129
- 参考文献129-135
- 附录135-140
- 致谢1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锡锋;;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J];决策;2008年04期
2 谢丽丽;;工作中的“七年之痒”[J];人民公安;2007年05期
3 张小平;;警察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公安教育;2006年01期
4 刘宝生;;监狱民警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5 皮华英;;当前警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建议[J];公安研究;2008年05期
6 刘跃宁;;新时期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徐立忠;关于公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之探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3年02期
8 闻心;;倦怠——职业生涯的痛感地带[J];心理与健康;2007年09期
9 林晓文;;把微笑带进办公室[J];校园心理;2008年11期
10 夏娇艳;;当梦想遭遇现实 你倦怠了吗?[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菊;陈艾华;;医护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董君;;克服职业倦怠 实现生命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3 蒋慧琳;许家丽;黄海燕;顾超琼;;广西护理骨干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4 王树珍;赵琦;李曙光;;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护士条列》解析培训会、中华护理学会2008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暨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魏心;战伟根;于焕芝;;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孔丽;;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及对策[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新青;余文斌;;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王伟华;;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对工作创新的影响及干预措施[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瑞英;董莹莹;李琨;;ICU护士职业倦怠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A];老年病人健康教育与自护高级研修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田培树;;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梅县教研室 冯汉青;远离职业倦怠 成就职业梦想[N];黄冈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张雯婧;教师:我们也得减减负![N];天津日报;2009年
3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沈寿鸿;重燃教师的教育激情[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声宏;职业倦怠症成了都市“流行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范占英;《职业倦怠自治手册》讨论员工心理调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6 高青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曹德霞;和谐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主讲人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教授 朱永新 本报记者 任松筠 整理;把教师生涯锻铸成隽永的传奇[N];新华日报;2009年
8 周淑君;瑞士的现代病:职业倦怠症[N];中国社会报;2005年
9 金永红;医生,最易出现职业倦怠[N];健康报;2006年
10 西丰县教师学校 贺百健 西丰县第一中学 王晓燕;如何有效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N];铁岭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明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主管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暨因应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石蕾;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陈丽萍;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琳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宜民;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关系的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峰;深圳市警务人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王芬;济钢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冬梅;中小学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及三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平;川渝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5 姚新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宁晚枚;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7 黄雪飞;上海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邓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黎青;主动性人格及其对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郝明;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深圳市警务人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057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