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互联网+ ”大众智能健身俱乐部服务方式与健身教育转型探究

发布时间:2021-10-17 04:44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大众智能健身俱乐部服务方式的转型,而服务方式的转型给了健身教育转型一定的启发。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互联网时代大众智能健身俱乐部服务指导方式、服务消费方式、服务平台的转型,探索服务方式的转型对健身教育转型的影响,在健身教育的同步转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需求论、终身学习论和转型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互联网为突破口,探讨互联网发展对健身房服务方式带来的诸多转变,以及服务方式的转变对健身教育的影响。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互联网+”大众智能健身俱乐部的服务方式转型包括服务指导方式、服务消费方式、智能信息服务平台。(1)服务指导方式分为线上指导和线下指导,了解健身者最真实的服务需求,在健身者心中建立一个服务全景图,为用户提供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指导,发现健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2)服务消费方式的转型充分体现智能化,让课程消费更有针对性,贴合健身者健身需求,让场所消费更透明,场馆课程费用清晰明了,让智能设备的消费与健身过程紧密联系,满足健身者的个性化需求;(3)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为健身者提供了社交、诊...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互联网+ ”大众智能健身俱乐部服务方式与健身教育转型探究


健身指导情况

信息分类,消费者,类型,健身房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16方式,如超级猩猩、快快智能健身等。接受健身指导的人士中,虽然选择线下指导服务仍是主流,但线上指导服务逐渐成为用户较为普遍的选择。(1)咨询式指导健身人士在开始健身活动前,会对健身课程、健身场所等等进行咨询调查,根据自身的健身需求,获得相关的健身信息,从而选择最令人满意的健身服务。运动健身咨询是以知识为智力产品的有偿服务,属于体育服务业中的一种,传统健身房的线上咨询指导提供的咨询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围绕健身费用、健身房地址、门店设施等,并不能提供全面的,更深入的回复,健身房工作人员提供的咨询以吸引消费者进入健身房为主要目的[19]。“互联网+”大众智能健身俱乐部的咨询服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设计和开发出的健身网络咨询服务系统,此类系统以数据库和知识库为基础,通过智能软件实现咨询[20],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身需求的消费者的疑问,制定出适合不同个体的健身指导方案,最终为广大健身爱好者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此类健身咨询种类更为全面,科学性、针对性、私密性较强。如图3-2所示,健身人士咨询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改善外型和保持健康两方面。图3-2咨询信息分类改善外型和保持健康是当下消费者咨询的主要类型,这一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科技和机器代替了很多原有劳动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长期不训练、不运动、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身体外型变得肥胖,各项机能慢慢退化,甚至产生病变。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这一事实,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健身活动中。“互联网+”大众智能健身俱乐部可以为消

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健身房,俱乐部


三、服务方式转型分析17费者便捷、高效的提供回复,不需要经过多方健身房工作人员的参与,精简了服务流程,但提高了服务效率与质量。(2)实践式指导初健身者想要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健身指导是核心[21],其中在线上指导中,咨询式指导是前提,实践式指导是关键。由于运动健身市场的火热让多数人参与到运动健身中,在健身频率方面,每周运动是主流,如图3-3所示,运动者有运动的意识,想要获得专业的健身指导。但多数运动者虽然有运动意识,运动时间却难以合理安排,去健身房上私教课的频率难以维持(如图3-4)。图3-3健身人士参与运动频率图3-4健身人士运动时间概况运动时间难以合理的安排,促使了“网络私教”服务的产生,“网络私教”正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健身私教主要是以微信、QQ、微博、社交网站、电子邮件和论坛等远距离沟通形式为媒介,对健身爱好者远程提供健身指导。健身俱乐部将“网络健身私教”这一服务,纳入自身的业务之中,既满足了更多健身爱好者的健身需求,又为健身俱乐部带来更多的收益[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健身房管理系统平台的开发[J]. 刘小豫,朱亚兵,聂维.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11)
[2]我国智能健身房商业模式分析研究与启示意义[J]. 何进胜,唐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01)
[3]超级猩猩的突围[J]. 赵隽杨.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8(12)
[4]“互联网+”模式下的移动健身应用研究[J]. 伊庆,李荣芝,张娣.  山东体育科技. 2018(04)
[5]“互联网+”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整合[J]. 梁立启,栗霞,邓星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06)
[6]基于“互联网+”的家用健身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 黄薇,奕子娟,徐海豪,吴剑锋.  包装工程. 2017(22)
[7]“互联网+”体育服务行业发展研究[J]. 路泽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05)
[8]“互联网+”时代下共享健身房的发展、问题与建议[J]. 李星辰.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7(09)
[9]成年人健身时间结构规划理论研究[J]. 杜康劲.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7(04)
[10]“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研究[J]. 柴仲学.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硕士论文
[1]马化腾2018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演讲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 石宁.青岛大学 2019
[2]“互联网+”背景下淄博市区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模式研究[D]. 邰晓东.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3]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动因体育运营模式的研究[D]. 李毛宁.首都体育学院 2019
[4]徐州市贾汪区体育小镇健身居民健身教育研究[D]. 凌剑秋.中国矿业大学 2019
[5]服务于语言障碍者的体感手环及APP交互设计[D]. 李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
[6]互联网+背景下乐刻运动健身俱乐部运营特点的研究[D]. 满金山.山东体育学院 2018
[7]北京市一兆韦德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与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D]. 董庆楠.首都体育学院 2018
[8]互联网背景下“快快智能健身”运营特征分析[D]. 徐雪晴.首都体育学院 2018
[9]A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周丽红.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10]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应用[D]. 徐谦.重庆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41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441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0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