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8 13:10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开放的互联网以其交流便捷、传播迅速等显著特征成为反映社情民意最常用的窗口: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实时晴雨表。但是,网络舆情的自由化与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会给社会舆论安全、国家稳定与和谐带来消极影响。近几年我国通过网络爆发的重大舆情事件激增,使得网络舆情安全监管和预警形势极为严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为网络舆情分析及预警技术与应用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整体性的基础性平台,帮助政府和国家舆情监管等业务部门及时发现可能给国家舆情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的舆情信息并做出预警,防范负面网络舆情危害社会于未然。 本文在说明了网络舆情安全体系这一开放复杂大系统具有的自组织行为与蝴蝶效应这两个重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目标、要素、布局结构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将“舆情”这一通过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通过技术层面定量表征的概念有机地契合起来,构建了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性、态度倾向性四个维度下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安全评估模型,并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所形成的网络舆情这一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填补了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空白,将已有的网络舆情关键技术与从国家舆情监控的战略需求出发设计的系统较好地融合起来。指标体系中各层级指标的选取将舆情的演变规律与互联网技术的表征有机地结合,并采用定量评估方法实现了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客观评估。
【关键词】:网络舆情 安全评估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判 层次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206;D6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27
  • 1.1 研究背景15-21
  • 1.1.1 互联网成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信息媒介15-18
  • 1.1.2 网络舆情是映射社会舆情的实时晴雨表18-20
  • 1.1.3 网络舆情安全监管与预警形势严峻20-21
  • 1.2 研究定位与意义21-23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3-27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3-24
  • 1.3.2 技术路线24-27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7-37
  • 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27-29
  • 2.1.1 理论研究综述27
  • 2.1.2 关键技术研究综述27-28
  • 2.1.3 应用研究综述28-29
  • 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综述29-36
  • 2.2.1 理论研究综述29-32
  • 2.2.2 关键技术研究综述32-35
  • 2.2.3 应用研究综述35-36
  • 2.3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系统分析37-47
  • 3.1 网络舆情安全的涵义37-38
  • 3.2 网络舆情安全体系的重要特性38-40
  • 3.3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系统分析40-44
  • 3.3.1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目标分析40-41
  • 3.3.2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要素分析41-42
  • 3.3.3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布局结构分析42-43
  • 3.3.4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动态变化分析43-44
  • 3.4 本章小结44-47
  •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47-77
  • 4.1 安全评估概述47-49
  • 4.1.1 安全评估的程序47-48
  • 4.1.2 安全评估的方法48-49
  • 4.2 构建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49-50
  • 4.2.1 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49
  • 4.2.2 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49-50
  • 4.3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研究的逻辑结构分析50-54
  • 4.3.1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研究的金字塔型体系结构和四个维度50-52
  • 4.3.2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体系实施运行的操作平台设计52-54
  • 4.4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54-76
  • 4.4.1 构建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54-55
  • 4.4.2 社会层面的舆情主题指标的遴选55-64
  • 4.4.3 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64-67
  • 4.4.4 各个评估指标的含义说明与分析67-76
  • 4.5 本章小结76-77
  • 第五章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77-111
  • 5.1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概述77-80
  • 5.1.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78-79
  • 5.1.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79-80
  • 5.2 建立我国网络舆情安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80-105
  • 5.2.1 确定对象集和评估因素集80-81
  • 5.2.2 建立评判集81
  • 5.2.3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81-89
  • 5.2.4 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89-91
  • 5.2.5 评估指标隶属度的确定91-105
  • 5.3 实例分析105-110
  • 5.4 本章小结110-111
  • 第六章 结论111-115
  • 6.1 研究结论111-112
  • 6.2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112-114
  • 6.2.1 研究的难点112-113
  • 6.2.2 研究的创新点113-114
  • 6.3 对本研究的评价及改进建议114-115
  • 参考文献115-119
  • 附录119-133
  • 致谢133-135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35-137
  • 作者和指导老师简介137-13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年10期

2 张雪;陈安;;基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群体愤怒情绪监测与度量[J];科技促进发展;2010年09期

3 王青;成颖;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1年07期

4 张建红;钟永光;张海珍;郝晓霞;;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情报探索;2011年11期

5 陈越;李超零;于洋;黄惠新;;基于TOPSIS方法的网络舆情威胁评估模型[J];情报杂志;2012年03期

6 王青;成颖;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08期

7 卢卉;黄建忠;;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薛圈圈;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石卉;基于网络内容分析法的舆情信息研究及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恒文;基于网络语义挖掘的舆情监测预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华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向杰;网络舆情及其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龙雅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田荣;试论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及对策[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51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0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