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7-07-01 20:11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国内不断出现的生态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也体现着我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生态、生态危机、中国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实践活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的现象。目前世界范围内生态问题已经由以往的区域性、潜在性、暂时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转变为具有全球性、集中性、复杂性、长期性和可逆转性的危机。生态危机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它既影响人的生存,导致人类文明倒退;又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民的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实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扭曲,追求剩余价值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世界性的,中国不能幸免于难。我国目前陷入了资源约束紧、环境污染重、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的生态困境。形成此困境的五种原因分别为,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片面,如“人定胜天”、“中国地大物博”、“工业化即现代化”的思想误导;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三是畸形的政绩观,长期单纯地追求GDP,以经济增长为唯一政绩评价指标;四是扭曲的消费观,长期脱离实际、挥霍浪费等过度消费的原因。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危机具有发生时间晚且集中、危害程度重、结构性强、治理难度大且复杂等特点。 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是解决我国生态危机的指导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精华部分为,从实践的角度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以及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的前提。 分析生态问题,最终是为寻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政府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媒体响应并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大众平台。其次,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资源开采及利用效率,并利用科技发挥出生态正面能量;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制度建设要全方位,法制建设做到强有力;第四,引导公民文明消费,逐步形成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最终使“生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1;X3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1 引言11-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选题依据11
- 1.1.2 研究目的11
- 1.1.3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15-16
- 1.3.1 论文结构15-16
- 1.3.2 创新点16
- 1.4 研究方法及进度安排16-17
- 1.4.1 研究方法16
- 1.4.2 进度安排16-17
- 2 生态危机概述17-27
- 2.1 什么是生态危机17-20
- 2.1.1 对生态危机相关概念的界说17-18
- 2.1.2 生态危机的特征18-20
- 2.2 生态危机的危害20-23
- 2.2.1 生态危机影响人类的生存20
- 2.2.2 生态危机导致人类文明的衰退20-21
- 2.2.3 生态危机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22
- 2.2.4 生态危机影响公民的幸福指数22-23
- 2.3 生态危机的实质23-27
- 2.3.1 生态危机源于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扭曲23-24
- 2.3.2 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24-27
- 3 中国的生态危机27-36
- 3.1 中国生态危机的现状27-30
- 3.1.1 资源约束趋紧27-28
- 3.1.2 环境污染严重28-29
- 3.1.3 生态系统退化29-30
- 3.2 中国生态危机的特征30-32
- 3.2.1 发生时间晚且集中30
- 3.2.2 结构性强30-31
- 3.2.3 危害程度重31-32
- 3.2.4 治理难度大且复杂32
- 3.3 中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32-36
- 3.3.1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片面32-33
- 3.3.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33-34
- 3.3.3 畸形的政绩观34
- 3.3.4 扭曲的消费观34-36
- 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36-46
- 4.1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36-40
- 4.1.1 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性的36-37
- 4.1.2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既统一又对立的基础37-38
- 4.1.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38-39
- 4.1.4 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的前提39-40
- 4.2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40-46
- 4.2.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态理论的探索40-41
- 4.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演变41-43
- 4.2.3 新时期党中央集体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3-46
- 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46-54
- 5.1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46-47
- 5.1.1 政府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动46-47
- 5.1.2 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47
- 5.1.3 媒体响应并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大众平台47
- 5.2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47-49
- 5.2.1 提高资源开采及利用效率48
- 5.2.2 发挥科技生态正面能量48-49
- 5.3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49-52
- 5.3.1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50-51
- 5.3.2 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51-52
- 5.4 引导公民文明消费52-54
- 5.4.1 引导公民适度消费52
- 5.4.2 形成绿色消费风尚52-53
- 5.4.3 树立可持续消费观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耕田;生态危机与思维方式的革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蔡陈聪;王艳;;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杨正存;;着力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积极服务湘西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03期
4 张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价值基础[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岳长红;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徐文越;;论马克思生态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刘仁胜;;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论述[J];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8 张首先;张俊;;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J];理论导刊;2011年08期
9 缪昌武;;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05期
10 赵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507327.html

